結構性存款規模再創新低。盡管2021年監管層對銀行沒有明確的壓降指標,結構性存款總規模仍然持續小幅下降。央行2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5.08萬億元,環比下降6.94%,同比下降21.09%。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銀行發現,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收益率降幅較大,部分銀行預期最高收益率已降至2%以下。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不管是平均預期收益率還是實際到期收益率均要高于國有銀行,但收益下降空間要大于國有銀行。
大型銀行規模占比持續下降
自監管部門發文要求各銀行嚴控結構性存款規模后,此類產品呈現不斷壓縮態勢。從銀行類型來看,相比中小銀行,大型銀行的降幅更加明顯。具體來看,去年12月大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下降8.32%、12.84%;中小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下降1.16%、6.65%。
2021年1月,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萬億元,占比42.68%;2021年12月,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62萬億元,占比31.8%。雖然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都在壓降,但大型銀行壓降幅度要明顯高于中小型銀行,規模占比持續下降,總規模不及中小型銀行的一半。
在規模壓降的同時,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也明顯走低。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1月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28%,環比上漲2BP;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為3.13%,環比下降4BP;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61%,環比下降6BP。三層收益結構的結構性存款大多為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發行,掛鉤黃金、匯率的比較多。
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股份制銀行收益降幅較大。2022年1月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43%,環比上漲5BP;股份制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78%,環比下降17BP;城商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7%,環比下跌1BP。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1月份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跌幅較大,從而導致市場整體收益率下降,股份行發行的掛鉤股指的結構性存款比例較高,而這類存款的預期收益率范圍較大,到期收益率波動也比較大。
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收益仍存在下降空間
據了解,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結構差異較大,國有銀行發行的大多為穩健型結構性存款,產品整體收益率較低,收益達標率較高,個別國有銀行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已經降至2%左右;股份制銀行則是穩健型、平衡型結構性存款都比較多,平衡型的結構性存款雖然沒有本金風險,但是收益波動性較大。
“和銀行一般定期存款相比,結構性存款的成本偏高,未來收益率存在下降的可能。”劉銀平表示,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在2021年已經有較大幅度下調,2022年繼續下調空間有限,但規模會繼續壓降。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不管是平均預期收益率還是實際到期收益率均要高于國有銀行,收益下降空間要大于國有銀行。但由于股份制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依賴性更強,收益下降會較為緩慢。
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規模繼續回落,將使得銀行的負債規模有所降低,因此銀行亟待拓展新產品以適應未來發展,與此同時,由于結構性存款的利率與其他定期存款等相比成本較高,從這個角度看,對于銀行控制負債成本也能夠產生一定程度的助益,結構性存款擁有其產品設計的合理性及市場需求,目前沒有必要讓其直接退出市場,主要思路還是開展相應的規范。
轉自:證券日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