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首次超過10萬億規模,年內再次跌破10萬億?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末結構性存款余額為10.34萬億,相比上月下降5035.78億。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該降幅創有該數據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這可能受到結構性存款新規的影響。10月18日,銀保監會制定并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
通知要求,過渡期內,商業銀行可以繼續發行原有的結構性存款(老產品),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內,并有序壓縮遞減。對于過渡期結束前已經發行的老產品,商業銀行應當及時整改,到期或兌付后結清。
市場分析認為,此次發布的規定將使結構性存款更加規范化,也將使得不規范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繼續壓減。
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分析稱,通知對“假結構”存款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假結構”存款發行越來越難;對于真結構性存款影響不大,強化規范,防止誤導銷售。對資金面暫時沒有太大影響。長期看如果壓縮大量“假結構”或者不具備普通類資質的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對中小銀行群體壓力更大一些,尤其中小銀行今年5-6月份的信用事件之后,面臨壓力更大。但對整個銀行群體資金面的影響是中性的,實質上防止高息攬儲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結構性存款首度超過10萬億規模達到10.98萬億。如果按照10月5000億的規模繼續壓縮,年內結構性存款規模將回落至10萬億以內。
大行壓降多
從過往來看,2017年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的背景下,保本理財的發行受限,為規避監管,中小型銀行通過“假結構”存款的方式攬儲替代保本理財產品,帶來結構性存款規模迅速增長。
2018年下半年監管層對“假結構”存款進行整治,今年5月份再次提出了排查結構性存款不真實、通過設置“假結構”變相高息攬儲的現象。2019年以來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速明顯放緩。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結構性存款余額為10.34萬億,相比峰值11.2萬億(今年2月)已下降近萬億的規模。
從類型來看,10月末中資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3.61萬億,相比9月下降2724億;同期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6.73萬億,相比9月末下降2310.85億,這可能是國有大行率先壓降不合規的結構性存款。
“真假”結構
所謂結構性存款,本應為“存款+期權”的結構,可以掛鉤利率、匯率、商品、股票等衍生品,形成“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組合。其收益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存款所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方面是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的收益。
但實踐中,“假結構”存款十分常見。主要包括兩類產品,一類是完全沒有掛鉤金融衍生品的存款,是變相的保本理財產品。另一類雖然掛鉤了金融衍生品工具,但是該期權觸發可能性極低,并未實現和金融衍生品工具的真實掛鉤。
10月新規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衍生品交易業務資格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類資格只能從事套期保值衍生品交易;另一種是普通類,還可以做非套期保值業務。
而申請普通類資格需要滿足包括完善的衍生產品交易前、中、后臺自動聯接的業務處理系統和實時風險管理系統;衍生產品交易業務主管人員應當具備5年以上直接參與衍生產品交易活動或風險管理的資歷等人員資質的要求。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孟祥娟認為,對于部分中小型城商行、農商行來說,人員要求和合規風控要求達到都較為困難,或者需要一段時間申請該資格。此前有一些中小銀行自身沒有該資格,通過其他渠道間接獲取該資質,隨著結構性存款政策收緊,對這種情況的監管將會越發嚴格。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