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恢復面臨新的挑戰,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7月16日舉行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中期宏觀峰會”上,多位與會經濟學家認為,6月份經濟已經有所企穩,今年下半年不必過度擔憂經濟下行問題。不過,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仍面臨如需求不足等問題,因此要結合市場預期,并疏通政策的堵點。
多位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政策不宜持續加碼,以防止流動性過剩等問題。在市場主體活力方面,貨幣政策還應與財政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等進一步配合,讓已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經濟增長已現回升下半年增速可達5.5%
“不必過度擔憂下半年經濟的反彈力度。”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會上表示,從二季度的這些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復蘇的基礎較好。雖然二季度GDP增長有所放緩,但6月GDP增速已有所上升,這說明我國復工復產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經濟反彈實際上是一個必然的一種現象。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二季度GDP同比增長為0.4%。但據劉元春測算,6月份的GDP增長速度或接近4%。
同時,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的采購經理指數(PMI)亦出現了跳躍式的上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2%、54.7%和54.1%,高于上月0.6、6.9和5.7個百分點,均升至擴張區間。
“如果在三季度、四季度過度擔憂經濟下行,有可能就會導致用勁過猛。”劉元春指出,目前要關注的就是在中國經濟調控中間,要防止“穩增長”政策過度疊加和過度分解。
祝寶良指出,今年下半年“穩增長”的目標可以設定在5.5%左右。下半年的主要任務應在防范疫情之下,著力拉動消費增長,尤其是服務性消費的復蘇。孫學工亦表示,今年下半年GDP增速應在合理范圍,而非追求明顯超出現在潛在增長水平的增速。
需求不足成經濟發展中主要問題
多位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恢復面臨新的挑戰,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王一鳴認為,需求恢復滯后于生產的恢復特征明顯。房地產投資還在回調之中,基建投資在專項債發行進度加快支撐下保持較快增長,但還是受到項目儲備、地方財政配套能力和清理隱形債務這些方面的約束。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情況下,產成品的庫存是在大幅增長,對下一步增長會有較大的制約。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也認為,到目前為止房地產并沒有穩住,居民的消費信心不足。當前,由于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居民收入出現下降,居民增加儲蓄的傾向有所提高,如果不改變這一趨勢,下半年消費市場仍將難以復蘇。
他認為,當前需要考慮如何讓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發揮更好的效應,推動需求端復蘇來穩定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如發放消費券將有助于服務性消費領域,進而可以進一步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在他看來,上半年我國通過拉動基建投資助力緩解農民工就業問題已見成效,但大學生就業問題仍需關注。
宏觀政策應加強協調聯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張健華表示,當前貨幣政策在總量上較為寬松,特別是制造業領域的信貸增速很好,中長期貸款也持續上升,這表明前期投資端“超前發力”的效果已開始顯現。
對于下半年宏觀政策走向,張健華指出,下半年要關注和防止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他建議,要更注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更多運用直達實體經濟的政策工具,同時也應加大財政政策力度,防止財政政策出現空窗期。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是非常重要的。”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指出,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能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助力市場主體,修復資產負債表。
管濤還指出,貨幣政策還應與產業政策的協調聯動,積極發揮貨幣政策結構性工具的作用;同時,加強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的協調聯動,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續性。
轉自: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