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引領新需求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5-08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引領新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相關地區和部門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等領域,不斷豐富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同時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工藝現代化、產品高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引領新需求,越來越多的新產品新服務推陳出新,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經濟活力日益增強。


      順應消費升級 完善供給體系


      電視機可根據觀看者位置調節距離和角度;智能廚房“一鍵啟動”接入智能系統……這是記者在廣東佛山蒙娜麗莎智能家居中心體驗館內看到的情景。


      “我們希望提供全面的智能場景解決方案,給用戶帶來簡約便捷、交互舒適的居住體驗,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蒙娜麗莎集團副總裁鄧啟棠介紹,“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以及年輕消費者成長為消費主力軍,智能家居市場前景可期。”


      產品有新意,市場受歡迎。新政策、新措施密集推出,培育壯大新產業,加快發展新產品,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將經濟發展中的堵點、難點、空白點轉化為增長點。


      瞄準新型需求,細分市場產品受歡迎。


      “攤煎餅、烙薄餅,這款電餅鐺真是好用。”近日,北京居民李潔購買了一款新型電餅鐺,只需將面團或者面糊放入電餅鐺中,按下開關即可自動加熱和控溫,制作美味食品。


      空氣炸鍋、電烤箱……高品質的小家電受到越來越多家庭喜愛,讓百姓生活更便捷。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小家電行業市場規模整體上漲趨勢明顯,今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900多億元。功能更細化、更智能化的健康綠色產品廣受歡迎。


      新技術釋放活力,新產業新產品加快發展。


      全面感知互聯、數據驅動設備生產、全程質量追溯,在陜西西安高新區的法士特高智新工廠,數字化技術賦能下的“智慧”運營讓裝備制造煥發新姿。


      “法士特加緊智能化產品研發攻關,創新成果豐碩,生產的新品已配套國內多家乘用車傳動系統。”法士特董事長嚴鑒鉑介紹,“新工廠去年10月正式投運,生產效率相比傳統制造提高70%以上,能源消耗降低14%。”今年1至3月,法士特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5%以上,出口創匯增長近85%,實現“開門紅”。


      制造業智能化快速發展,為產品創新升級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國已建成2100多個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改造后,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降低了不良品率,減少了碳排放。


      面向細分市場 提升服務水平


      從海南博鰲出發,驅車前行,高樓逐漸被綠樹取代。林蔭深處,便是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截至去年底,樂城先行區進口特許藥械品種首例達到290例,使用人次累計近1.8萬。藥品帶離園區品種數和惠及人次分別增長93%和159%。


      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加速,服務性消費占比越來越高,文化、旅游、體育、養老等生活服務消費增長較快。企業順應消費升級趨勢,不斷提供優質服務性消費,消費市場更加活躍。


      養老服務提升生活品質——


      在廣東江門蓬江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墻壁上的大型屏幕展示著智慧養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屏幕上居家上門系統、高齡巡訪系統、長者食堂系統等數據實時更新。


      “通過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不僅能便捷預約養老服務站點活動,還能使用智能設備監測心率、血壓,結果能同步發送給平臺和孩子,遇到緊急情況,還能尋求幫助。有‘溫度’的技術,讓我的老年生活更有品質。”江門市民區錫添說。目前,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已經提供服務達到50多萬人次。


      從專業養老機構服務到社區居家養老,從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到適老化產品開發,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健全,養老服務消費快速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8億人,占總人口的19.8%;65歲及以上人口約2.1億人,占總人口的14.9%,養老消費市場還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健康服務增添百姓福祉——


      近日,博鰲樂城罕見病診療專家平臺正式啟動,平臺聚集藥械企業、醫保、醫療機構、醫生專家、患者組織等,將為國內罕見病患者創新性地提供整合治療方案。作為醫療對外開放的窗口,樂城先行區已經成為國內罕見病創新藥械的示范區。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近年來,多層次、多樣化醫療健康服務需求持續增長,順應需求變化升級趨勢,各地區各部門加快提高醫療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體育消費呈現巨大潛力——


      隨著人們健身需求不斷增加,購買體育服裝和裝備、參與體育運動和賽事、觀看體育賽事、租用體育場地等相關體育消費日益增長。預計到2025年,我國體育消費規模將增長至2.8萬億元。消費場景擴容、消費意愿強烈,折射出體育產業的蓬勃生機,也為未來體育產業發展增添了信心與活力。


      強化品質引領 增強發展動能


      供給滿足需求,又創造需求。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是釋放市場潛力的重要途徑。


      “要不斷提升裝備技術水平和科技研發能力,在重點關鍵材料領域實現更大突破。”中鋁西南鋁業公司董事長黎勇介紹,目前,公司研發新能源汽車用鋁板,年生產能力達10萬噸,2022年,公司實現汽車板產銷量同比增長43.5%。


      3月23日,重慶發布《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將實施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行動,組織實施汽車核心軟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與芯片、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科技創新重大(重點)專項,強化企業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


      專家表示,要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工藝現代化、產品高端化。實施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效益。


      嚴格標準,提升產品質量——


      “從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倉儲、渠道物流,到終端銷售、真偽查詢,通過‘一品一碼’追溯體系,企業可以準確了解到產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中的基本情況。”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推進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建立的重要產品追溯平臺已實現與21個地級以上市數據對接,并向國家重要產品追溯平臺報送數據,不僅能及時發現、解決質量問題,也能促使企業增強質量意識,促進品質消費。


      近年來,我國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標準對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支撐引領作用,以標準化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健康發展。現已發布國家標準4.3萬項,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和質量水平不斷提升。


      做強品牌,增強發展動能——


      “服裝服飾是非標準化產品,款式、結構和制作方式等千差萬別,在技術上很難形成統一的標準,需要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完善制造高端化標準體系,提升產品質量,進而形成品牌。”廣州市例外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志光告訴記者。


      質量強國建設穩步推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聚焦食品、藥品等重點品類,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保障人民群眾享有高品質生活。


      當前,消費市場呈現快速恢復態勢。隨著一些制約消費釋放的不確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上半年消費領域主要指標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展望全年,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更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記者 歐陽潔 原韜雄 劉新吾 記者姜曉丹參與采寫)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017-03-13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市場預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改革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
      2017-07-12
    •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繼去年提前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后,今年到6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煤炭也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業內指出,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型下半程,提質增效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基調。
      2017-07-20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以及投資、去產能等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其他實物量指標和相關先導指標也都共振向好,指標之間的匹配度明顯增強。
      2017-07-2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