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求優化創新資源配置 從地方兩會看區域發展新動能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1-23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地方兩會成為謀創新、促發展的關鍵舞臺。近日,各地進入“兩會時間”,各省代表、委員們聚焦創新資源全方位部署,圍繞科技研發、人才引育、平臺搭建等關鍵環節深入探討,力求優化創新資源配置。


      這場由地方兩會開啟的科技變革,正重塑區域發展格局,為當地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局錨定方向。


      湖北:顛覆性技術創新引領發展


      “建議武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加速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漢岱家山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鄧培說,打通“轉化—孵化—產業化”循環鏈條是滿足企業創新需求的過程,是支撐成果邁向產業化階段的關鍵平臺。


      “武創院的使命,就是做創新資源和創新主體的集聚者、融合者、催化者。”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錫玲說,武創院將積極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東湖科學城建設,共同營造開放型、國際化的一流創新創業生態,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吸引集聚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三支隊伍”,助推區域一體化創新發展。


      李錫玲認為,要積極應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和前沿技術發展新趨勢,將以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為源頭,對內做實漢襄宜“金三角”協同創新支撐點、撬動點,對外推進鄂湘贛“中三角”創新聯盟,共同開展顛覆性創新技術項目培育孵化,推動顛覆性成果“從樣品到產品”,打造中部未來產業高地。


      江西:圍繞產業發展布局科技資源


      江西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兼外國專家局局長陳煒蓉直言,盡管江西在“有組織科研”上做了些探索,但實踐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方面,高水平有組織科研平臺相對匱乏;另一方面,高質量成果供給較為不足。此外,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


      陳煒蓉提議,江西要以實施“2030”先鋒工程重大科研任務為牽引,堅持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共同參與,學科融合、協同創新和區域合作加快推進;還要聚焦江西未來產業,以解決實際問題、產業學科發展戰略需求為牽引,探索在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新增“前沿技術”類項目,推動前瞻性、原創性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宜春市政協副主席、民建市委會主委、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謝慧建議,要加強重點產業高端科研平臺建設,靶向引進大院大所,圍繞江西優勢與新興產業,如鋰電、光伏等,制定專項政策。


      “我們引導人才潛心研究,積極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推進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江西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席宏說,下一步,江西要圍繞產業創新發展布局科技資源,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陜西:高質量教育支撐培育高素質人才


      2025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創新要素融合,搶占高質量發展制高點。多位代表、委員表示,推動高水平科技創新,關鍵在于強化高質量教育支撐和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針對陜西省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存在協同機制欠缺、資源整合受限、融合深度不足等問題,陜西省政協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謝永平建議,將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納入統一規劃框架,構建省級統籌協調機制;加強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人才跨界發展平臺;進一步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我們要‘從1到0’,回到基礎上;在基礎研究領域,又要‘從0到1’,去推動市場和產業的發展。”陜西省人大代表、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孫瑜表示,優化人才培養體系至關重要。


      “我們以將西安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暢通具有內生動力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發展新模式。”陜西省人大代表、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姜建春表示,陜西將通過實施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行動等舉措,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王禹涵 魏依晨)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