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來,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貨值41.5萬億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27





    “十四五”以來,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貨值41.5萬億元——

    為高水平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8月25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署長孫梅君在會上表示,“十四五”以來,海關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


      促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孫梅君介紹,“十四五”以來,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貨值41.5萬億元,體量全球最大,安全穩定可控。


      通關便利化實現新突破。海關堅持制度創新和科技賦能,全面加強智慧海關建設,全國通關一體化全面實現。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成為我國與世界貿易聯通的“數字門戶”,“一網通辦”事項達到25大類964項,基本覆蓋跨境貿易全鏈條全環節。公鐵海空“多式聯運”監管模式,讓全程物流“一次申報”“一單貫通”。“智慧旅檢”覆蓋80%的航空口岸,旅客可以無感通關、快速通關。


      開放通道和平臺建設邁上新臺階。“十四五”以來,我國新增和擴大開放口岸40個,總數達到311個,基本形成了水陸空立體化、東中西全方位口岸開放布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從“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型升級。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成為各地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不到兩萬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5的進出口總值。


      促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海關創新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等新業態監管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外貿新動能加速提升,產供鏈更加安全穩定。出口“含新量”更足,2024年“新三樣”出口比2020年增長2.6倍;進口來源更廣,“十四五”期間,新增準入81個國家(地區)的271種農食產品,大宗商品、先進裝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多元化;區域結構更優,東部地區穩量提質,中西部地區發力起勢,進出口年均增長7.9%。


      口岸營商環境明顯改善


      “十四五”以來,海關持續開展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口岸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目前,參與該專項行動的城市已經擴大到全國17個省份25個城市,累計出臺改革創新舉措108項。


      簡化通關流程,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孫梅君介紹,海關依法減少審批、精簡手續,實施7×24小時預約通關。比如,對拼箱出口的貨物“先查驗后裝運”,減少重復裝卸,幫助企業快進快出,贏得市場先機。


      優化監管模式,跨境物流更加快捷。比如,創新粵港澳大灣區“一港通”監管模式,使貨物在港口轉運的時間由過去的5—7天縮短到現在的2—3天。在口岸開設農產品進口“綠色通道”,泰國、越南等周邊國家的新鮮水果最快7個小時可以抵達廣州、30個小時可以抵達北京市場。


      深化制度創新,支持外貿新業態發展。比如,擴大綜合保稅區保稅維修產品目錄,1—7月全國保稅維修業務進出口增長8.7%。取消了跨境電商海外倉備案,實行海外倉出口“離境即退稅、銷售后再核算”,跨境電商進出口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細化惠企服務,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海關加大對AEO企業即“高資信”企業的聯合激勵,3000多家AEO企業享受到銀行的融資擔保、融資授信、出口信保等優惠便利措施;還與57個國家(地區)實現AEO互認,讓企業在境外享受到同等通關便利。


      積極拓展國際“朋友圈”


      海關總署辦公廳主任張寶峰介紹,“十四五”期間,海關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工作重點,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努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拓展“朋友圈”。中國海關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新建海關合作機制85個,達到138個。打造了與非洲、中東歐國家海關檢驗檢疫合作平臺,助力非洲的柑橘、咖啡豆、野生水產品和中東歐的蜂蜜、葡萄酒、化妝品等優質產品走進中國市場。


      提升“互聯互通”。發揮與中亞、東盟海關署長會晤機制的牽引作用,推動與周邊國家跨境安全風險的聯防聯控、合規產品快速通關。推動與主要貿易伙伴海關規則標準對接,高資信企業互認的主體數居全球第一,互認企業可以享受低查驗率快速通關,實現了“一份認證、全球通行”。


      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海關與世界海關組織共建全球“智慧海關”在線合作平臺,眾多全球南方國家海關依托該平臺交流互鑒,共同發展。還建成了金磚國家海關示范中心,全面總結了我國口岸疫情防控的經驗,積極參與世衛組織《國際衛生條例》和“大流行協定”的制修訂,貢獻了諸多中國智慧和方案。


      孫梅君表示,全國海關將積極謀劃“十五五”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以更優監管、更高安全、更大便利、更嚴打私的新成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貢獻。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