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經濟穩中有升 結構性改革成效初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6-19





      “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企穩向好的態勢,多項宏觀經濟指標趨于改善,名義GDP增速連續5個季度回升,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總體實現良好開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鳳良17日說。他表示,這不僅標志著中國經濟成功探底回升,風險和壓力得到初步釋放,同時也意味著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初見成效。
     
      當天,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7年中期)”報告會在京舉行。劉鳳良代表課題組發布了中國宏觀經濟報告。
     
      報告指出,2017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80683億元,GDP實際增速6.9%,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提高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GDP平減指數大幅回升,由上年底的1.2上升到4.8;隨著平減指數的回升,名義GDP由上年底的8%攀升至11.8%,比上年同期高出4.8個百分點,為2012年上半年以來的最高,并持續高于實際GDP增長。
     
      “根據以往經濟周期的情況來看,平減指數的回升、名義GDP持續高于實際GDP增速,是宏觀經濟企穩向好的重要標志。”劉鳳良表示。
     
      報告同時指出,中國經濟在反彈進程中表現出更廣范圍和更多層面上的分化特征。上游行業、出口部門和國有企業持續向好,中下游行業和民間經濟還面臨著總需求不振和投資機會不暢,中國全面的總需求上升引領產能持續擴張型的新周期到來還需時日。
     
      課題組判斷,在現有宏觀政策調整基調下,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速將會放緩,而民間投資的反彈力度還有待觀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下行壓力將會逐漸顯現;與此同時,隨著居民收入增速的持續放緩,消費增長受到一定的制約。但國際周期會在短期內提供較強的支撐作用。總體而言,本輪“不對稱W型調整”的第二個底部已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形成,并呈現底部波動企穩特征。在假定財政赤字率3%、匯率7%的水平上,以及在國際經濟復蘇和國內政策疊加的基礎上,2017全年GDP增速可達6.7%。
     
      報告指出,盡管我國經濟在今年仍有較強支撐,但是明后年經濟壓力依然存在。建議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啟動新周期。在此過程中,需要短期的金融財政政策進行配合。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017-03-13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市場預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改革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
      2017-07-12
    •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繼去年提前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后,今年到6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煤炭也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業內指出,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型下半程,提質增效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基調。
      2017-07-20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以及投資、去產能等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其他實物量指標和相關先導指標也都共振向好,指標之間的匹配度明顯增強。
      2017-07-2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