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開放”創造全球最大市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9-04





      在全球保護主義情緒不斷升溫之時,中國堅持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給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中以更多選擇,成為全球最佳投資目的地之一。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2016年,中國吸引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達到139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位列全球第三。
     
      全球經濟低迷之時,龐大而穩健的中國市場成為全球消費市場的穩定器,是許多跨國公司最重要的業績增長空間。8月8日,麥當勞宣布了中國內地“愿景2022”加速發展計劃,預計到2022年底,中國內地麥當勞餐廳將從2500家增加至4500家,開設新餐廳的速度將從2017年每年約250家提升至2022年每年約500家。麥當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表示:“中國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麥當勞在美國以外最大的市場,我們將通過更快速的本地化決策,滿足中國顧客的需求。”
     
      跨國公司的選擇反映出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也反映出中國市場的開放。近年來,星巴克、大眾、波音、巴斯夫等跨國公司都將中國作為投資重點,挖掘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增強其應對全球經濟低迷影響的能力。
     
      《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流入中國的外資中,流向研發以及高新技術制造業的資金規模不斷增長,正幫助中國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創新源泉。
     
      作為中國內地外企入駐最多的城市,近年來,上海的外資研發中心數量逐年攀升。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402家外資研發中心,遍布醫藥、信息技術、汽車及其零部件、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研發中心的層級也不斷提升,有30余家為全球研發中心,10余家為亞太區研發中心。通用電氣(GE)上海研發中心、聯合利華中國研究院等均為集團在全球布局的最高層級研發機構,既從事產品開發,也從事基礎研究。
     
      為什么外企熱衷于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副主席薄睦樂表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跨國公司需要為中國市場找到中國化的經營方式,在中國設立本土化研發中心是重要途徑。2016年至今,蘋果公司先后在北京、深圳、上海、蘇州4個城市設立研發中心,蘋果公司CEO庫克說,中國領先的技術和充滿才華的年輕人才是蘋果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開放政策是雙向的,吸引外資的同時,中國政府鼓勵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去”,為全球經濟增添新的活力。
     
      近年來,“走出去”的“中國制造”質量不斷提升,一些產業和企業已成為其他國家和外企學習的標桿。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產業“彎道超車”,引領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一些互聯網企業走出國門,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中國制造的互聯網產品。截至2016年,出海的中國互聯網企業超過6000家,出海產品超過1萬款。通過輸出產品、人才、技術以及思維理念等,中國互聯網產業正深刻影響著世界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
     
      作為“走出去”的優秀企業代表,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目前已應用于全球17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華為還在全球建立了16個研究所,分布在美、英、德、法、俄、日等國家,將“中國研發”的影響帶向全球。經濟學人曾刊文稱,華為參與全球競爭給國際市場帶來了繁榮,中國制造商及設計商已成為全球電信產業鏈不可缺少的一環。(記者袁勇)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抓住機遇 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趙昌文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的發言可以用三個觀點來概括:第一,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或者產業變革的機遇,直接決定著中國制造業未來的競爭力...
      2017-03-20
    • “中國制造”如何轉型升級?

      振興實體經濟,重振“中國制造”雄風,根本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從提高產品品質入手,應以“工匠精神”推動制造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二次創業”,
      2017-03-21
    • 我國正描繪中國制造“新版圖”

      記者12日從工信部獲悉,《“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正在組織修訂,將于近期印發。該指南旨在把《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任務和各地資源稟賦相結合
      2017-03-21
    • 增加中國制造的話語權主動權

      目前,中國制造面臨著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任務、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雙重挑戰、低成本優勢快速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雙重壓力。
      2017-03-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