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 中國去杠桿成效顯現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0-30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中國去杠桿的成效正在顯現。
    quganggan
    資料圖:去杠桿(圖片來源:互聯網)
      近日,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稱,從中國銀行業近期發布的三季度業績報告可知,中國政府推動金融體系內杠桿明顯降低。彭博社也刊文表示,中國去杠桿已取得不小的進展。不僅用于購買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理財產品存量下降,金融機構相互間拆借的增速也明顯放緩。
     
      “中國整體杠桿率開始出現下降。雖然幅度不大,但趨勢已經形成。”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時發表演講表示,“從貨幣供應和信貸數據看,今年初以來,中國已進入去杠桿進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持續放緩,當前已低于9%。”
     
      去杠桿和穩增長的平衡
     
      周小川說,金融危機以后,中國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對危機,所以在2009年后的兩年內中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但這是值得的,因為中國經濟很快從危機中恢復。現在,中國需要將杠桿率降下來。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中國總體杠桿率為257.8%,同比增幅較上季度末下降4.7個百分點,連續4個季度保持下降趨勢;環比增幅較上季度末下降0.8個百分點,連續5個季度保持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中國信貸/GDP缺口保持下降,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中國信貸/GDP缺口22.1%,較2016年末降低2.4個百分點,已連續4個季度下降,顯示中國潛在債務風險正趨于減輕。
     
      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中國去杠桿的思路,并不是從統計意義上把這個數據壓下來。一個是改變了借債的主體,比如地方政府借債主體,做了將近十萬億的置換。另外今年做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很多債務鏈條的中間嵌套去掉了。”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去杠桿;人民日報也曾刊文指出,“企業去杠桿要建立在宏觀經濟穩增長的基礎上”,“應保持穩增長和去杠桿的平衡”。
     
      從當前經濟形勢來看,此前外界認為去杠桿力度過大對經濟可能產生收縮效應的想法也被證偽。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6.9%的增長,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經濟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6.7%至6.9%的區間,保持中高速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向澎湃新聞表示:“在當前的政策取向中,去杠桿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而關鍵是想辦法去掉杠桿的同時如何能夠穩定經濟增長。”而從當前經濟數據來看,“經濟穩住了”。
     
      十九大新聞發言人庹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表示:“從長期看,主動去杠桿有利于消除影響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風險隱患,增強經濟中長期發展韌勁。我們堅持積極穩妥去杠桿,堅持多管齊下、多種措施去杠桿,妥善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的關系,確保去杠桿不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目前,去杠桿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沒有對經濟產生明顯的緊縮效應。”
     
      加強金融監管,服務實體經濟
     
      通過2017年上半年的努力,金融體系內杠桿已明顯降低,而更為重要的,是以金融去杠桿帶動實體經濟去杠桿。
     
      根據BIS數據,2017年一季度末中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為165.3%,連續3個季度環比下降或持平,非金融企業杠桿率下降趨勢進一步確立。
     
      那么,隨著高杠桿率逐漸落地,企業過得怎么樣?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5.8%,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的問題在逐步緩解。1-9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846億元,同比增長22.8%,增速比1-8月份加快1.2個百分點,企業發展信心和動力也在增強。
     
      與此同時,多位專家還向澎湃新聞表示,中國的杠桿問題主要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麥格理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俊偉認為:“中國的杠桿主要在政府內部,或者國有企業內部,民營企業它的債務不是那么高,所以基本上還是一個資本錯配的問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曾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去杠桿要注意“結構合理”,目前國有企業的杠桿率明顯高于非國有企業,在國有企業中又存在著一些“僵尸企業”。這意味著較多的金融資源配置給了效率較低的企業。
     
      今年7月份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并強調,要把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僵尸企業”工作。業界認為此舉有望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高杠桿率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推動下,國有企業的效益已得到改善。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達21788.5億元,同比增長24.9%,實現收入和利潤持續較快增長。
     
      而為了繼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下一步,加強金融監管仍然是題中之義。
     
      周小川在上述年會上就再次強調了金融穩定的重要性,并表示未來將重點關注四方面問題,包括影子銀行、資產管理行業、互聯網金融和金融控股公司。
     
      周小川表示,目前許多科技公司開始提供金融產品,有些沒有任何牌照仍然提供信貸和支付服務、出售保險產品,這可能會帶來競爭問題和金融穩定風險。另外,對一些通過并購獲得各種金融服務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還缺乏相應的監管政策。(記者 張賽男)
     
      轉自:澎湃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017-03-13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市場預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改革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
      2017-07-12
    •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繼去年提前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后,今年到6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煤炭也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業內指出,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型下半程,提質增效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基調。
      2017-07-20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以及投資、去產能等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其他實物量指標和相關先導指標也都共振向好,指標之間的匹配度明顯增強。
      2017-07-2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