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活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1-27





      上周,山西省公布的經濟運行數據顯示,曾經“一煤獨大”的山西省,今年前10個月煤炭產業投資下降6.2%,非煤產業投資增長6.1%;煤炭、鋼鐵、火電三大主要去產能行業投資下降49.6%,非去產能行業投資增長23.2%。
     
      這一投資結構的分化,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央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兩年多來,我國把“三去一降一補”作為五大重點任務,持續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國家質檢總局近日對江蘇省的驗收抽查顯示,江蘇全省已完成2017年634萬噸鋼鐵去產能任務,累計壓減粗鋼產能1214萬噸;已完成2017年18萬噸煤炭去產能任務,累計壓減煤炭產能836萬噸,提前3年完成煤炭去產能總目標。
     
      遼寧省也提前完成了“十三五”鋼鐵去產能602萬噸任務,列入國家取締清單的66戶“地條鋼”企業全部驗收合格,累計退出煤礦228處;化解煤炭產能2375萬噸。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優化存量配置,也要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努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最近幾年來,各地更加重視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廣東省與阿里巴巴集團近日達成合作,阿里云將在廣東設立研發中心,未來將招募1000名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工程師,推動前沿技術與地方產業融合。
     
      湖北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瓶頸障礙。目前,湖北已獲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0家,位居中部地區第一。
     
      安徽省通過持續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企業開辦便利化程度明顯提高,市場主體實現了較快增長,平均每月新登記市場主體總數超過5.5萬戶,產業結構也得到明顯優化。
     
      海南省與中國工程院決定在八個方面開展合作,包括聯合建立戰略咨詢研究機構、在瓊建設國家級深海科技創新機構、支持先行區建設、推進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
     
      福建省今年前10個月的新產業新業態增勢良好,全省平板電腦同比增長141.3%,太陽能電池同比增長41.8%,集成電路同比增長39.7%。
     
      新動能的打造,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新動力,也會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更多支撐。例如,今年前10個月,山西省城鎮新增就業45.7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101.67%,同比增加7.26萬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4.33萬人,完成全年目標104.03%,同比增加5.3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4%,控制在4.2%目標以內。
     
      青海省通過全方位政策保障、全方位載體支撐、全方位定制服務、全方位對接平臺,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特別是藏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藏區登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由2013年的85.6%提高到現在的89.2%,增長3.6個百分點。(林火燦)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017-03-13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市場預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改革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
      2017-07-12
    •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繼去年提前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后,今年到6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煤炭也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業內指出,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型下半程,提質增效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基調。
      2017-07-20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以及投資、去產能等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其他實物量指標和相關先導指標也都共振向好,指標之間的匹配度明顯增強。
      2017-07-2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