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專利 亮出更多國際范兒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2-12





    數據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制圖:張芳曼


      核心閱讀


      近年來,我國專利海外布局能力不斷增強,許多體現創新指標的排行榜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名字。從專利大國邁向專利強國,我國專利布局進一步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借“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合作,在新興技術領域搶抓先機,不斷提升創新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近10倍


      中國企業在美擁有專利10年增長


      更開放:海外專利布局能力不斷增強


      從北極的皚皚冰川,到萊茵河上的捕魚船,一個個俯瞰視角仿佛為人們打開了“上帝之眼”,讓自然造物的玄妙和科技賦予的機巧交織融匯。


      這是剛剛揭曉的無人機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如今,提起民用無人機,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品牌就是大疆,這一聯想已經不僅局限于國內,其消費級無人機80%左右的收入來自中國內地以外的市場。


      短短幾年,大疆如何做到在民用無人機領域異軍突起?也許下面一組數據可以揭曉:截至2017年底,大疆公司全球專利授權量接近1900件,其中中國176件,美國超過100件,日本接近100件,歐洲18件。


      近年來,我國企業海外專利布局能力在不斷增強。2017年,年度提交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100件以上的國內企業達到44家,較2016年增加18家。


      2016年,中國申請人的PCT申請量為4.3萬件,排名全球第三;2017年,我國知識產權局共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5.1萬件,同比增長12.5%,其中4.8萬件來自國內。我國利用PCT申請專利的情況越來越活躍,體現了我國創新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這說明我們的創新者開始在全世界開拓市場、謀求利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劉海波說。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美國獲得專利數量也在穩步上升,受到業界關注。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不到10年時間,中國企業在美國擁有的專利數量增長了近10倍;特別是2017年,較2016年增長28%,達到11241件,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的第五大專利申請來源地。


      應當看到的是,我國與國外專利強國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從2016年各國在海外獲得的發明專利授權量來看,中國僅為2.0萬件,排名全球第七位,與排名第一的美國(13.3萬件)相比僅為其1/6。


      16%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申請量增長


      更精準: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2017年12月,歐亞專利局頒發第五萬件專利申請證書,包攬了吉爾吉斯斯坦海關安檢設備的中國同方威視公司作為聯合申請人,獲得了由歐亞專利局局長索里·特萊芙列索娃頒發的證書和獎章。該專利申請系“準直器和檢查系統”,主要應用于車輛安全檢查領域。這也是中國申請人向歐亞專利局提交的第625件專利申請。


      2017年,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京順利召開,國家知識產權局代表中國政府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簽署加強“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協議,初步建立“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常態化機制。


      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專利申請加快落地,這也體現了專利布局對于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的支撐作用。2017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含中國)專利申請公開量為5608件,同比增長16.0%。其中,在印度專利申請公開量為2724件,在俄羅斯專利申請公開量為1354件,專利申請初具規模。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申請專利4319件,較2016年增長16.8%;在華申請專利的國家數達到41個,較2016年增加4個。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進行統計,2017年,中國在其他沿線國家專利申請公開量排名前十的產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專利申請公開涉及最多的產業,申請公開量遠高于其他行業。


      劉海波表示,加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專利申請力度,提前謀篇布局,既有利于我國企業構筑相應的競爭優勢高地,也有利于我國和沿線國家、地區開展多向、雙向和單向的技術轉移業務,還有利于促進沿線經濟欠發達國家、地區建設符合國際規則的經貿制度,更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充分展開。


      全球第二


      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


      更智能:新興產業積極投身國際競爭


      一邊由機器人進行腦部血管瘤的外科手術,一邊病人在清醒地拉著小提琴,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一幕,而是來自柏惠維康的手術機器人Remebot(睿米)進行的一次輔助手術。


      執行手術的機器人睿米今年即將滿20歲,它是國內第一臺可以做腦外科手術的機器人,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的紀錄:第一次在國內成功應用于臨床,第一次在國內實現遠程手術,第一個在國內進入醫保的機器人手術項目……“20年間做到這樣的成就,最根本在于我們對核心技術的掌握。”柏惠維康創始人劉達說,迄今,柏惠維康已獲得相關領域18件專利,已提交的專利申請有40件。


      專利和科技研發、產業發展、市場環境密不可分。當前,傳統產業積極謀劃專利布局,重視研發開拓創新,新興產業更是抓住機遇強化核心競爭力,積極投身國際競爭,在許多領域都有不俗表現。劉海波表示,這些新興技術領域,都是專利密集型領域,科技、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于專利布局的情況。因此,要在這些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專利布局必須未雨綢繆、提前行動。


      人工智能領域成為我國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領域之一。烏鎮智庫的數據顯示,在人工智能專利數上,2016年中國新增的人工智能專利數突破9000,超過美國的兩倍。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專利申請數量及融資規模均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如今,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正在頂層設計與實踐落實兩個方面努力發展,抓住機遇,蓄勢待發,開啟新一輪的沖刺。


      云計算也是如此。全球權威的調查機構加特納(Gartner)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務器市場報告顯示,全球服務器市場份額前6位企業中,有3家來自中國,云服務器市場份額前6位中,包括浪潮、聯想、曙光、華為4家中國企業。而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企業申請的服務器專利數也位居全球前列。(記者 賀勇 呂紹剛 臧春蕾  實習生 李俏 參與采寫)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抓住機遇 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趙昌文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的發言可以用三個觀點來概括:第一,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或者產業變革的機遇,直接決定著中國制造業未來的競爭力...
      2017-03-20
    • “中國制造”如何轉型升級?

      振興實體經濟,重振“中國制造”雄風,根本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從提高產品品質入手,應以“工匠精神”推動制造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二次創業”,
      2017-03-21
    • 我國正描繪中國制造“新版圖”

      記者12日從工信部獲悉,《“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正在組織修訂,將于近期印發。該指南旨在把《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任務和各地資源稟賦相結合
      2017-03-21
    • 增加中國制造的話語權主動權

      目前,中國制造面臨著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任務、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雙重挑戰、低成本優勢快速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雙重壓力。
      2017-03-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