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波動無須擔憂 中國有能力保持外儲穩定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23





      今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持續小幅波動,在1月份和3月份呈現環比小幅上漲態勢,2月份和4月份則環比小幅下跌。

    waihuichubei
    (資料圖片 來源互聯網)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貿易順差為5062.4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收窄24.1%;實際使用外資286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1%。此外,今年以來美元指數波動加劇。影響外匯儲備規模變化的內外部因素不斷增多。在這一形勢背景下,中國外匯儲備未來將如何保持穩定?


      外儲短期波動無須擔憂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249億美元,比3月末下降180億美元,降幅為0.57%。


      外匯儲備規模的每一次下降或上漲幾乎都會引起市場關于儲備規模合理性的討論。


      FX168財經學院副院長許亞鑫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就此表達了三個觀點:一是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處在相對合理區間,無須擔憂規模不足;二是一些短期因素會導致外匯儲備規模出現波動,但不會成為趨勢;三是中國經濟不斷向好的基本面、平穩的國際收支以及穩定的人民幣匯率能夠支撐外匯儲備保持基本穩定。


      許亞鑫表示,當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約是短期外債規模的3倍以上,遠高于“不低于1倍”的國際警戒標準;截至今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可以支持24個月的進口需求,遠高于“不低于3~4個月”的國際警戒標準。“從上述兩大衡量外匯儲備充足與否的傳統指標來看,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處在相對合理的區間,個別月份外儲規模的小幅下降不足為慮。”許亞鑫說。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外匯儲備來源的角度看,出口水平、外貿企業的創匯能力以及實體經濟的創匯能力決定了外匯儲備的規模與波動情況。從當前中國經濟和市場發展的情況來看,未來對外匯儲備的關注點應放在實體經濟生產和發展領域,而不應僅僅關注外匯儲備的規模數字。


      經濟穩中向好是外儲“定心丸”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日前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開局良好,轉型升級深入推進,質量效益持續提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向波動并保持基本穩定,匯率預期合理分化,境內外匯市場供求自主平衡。展望未來,中國經濟有條件有能力延續穩中向好態勢。隨著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序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中國跨境資金仍將保持雙向流動、總體平衡的格局。與此同時,雖然面臨各種不確定性,但全球經濟仍將保持復蘇勢頭。國內外因素綜合作用,中國外匯儲備規模有望保持總體穩定。“今年以來的外匯儲備規模并未出現劇烈波動,中美貿易摩擦對跨境資金流動也并未產生明顯的直接影響,原因正是全球經濟持續復蘇和中國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譚雅玲說。


      實際上,綜合國力是國家信用最好的背書。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15%,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經濟增速仍然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階段性變化來看,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年中國將繼續推動經濟朝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努力。


      展望未來,譚雅玲表示,中國經濟的發展動能和增長勢頭依然強勁,經濟良好的基本面將繼續支持人民幣保持穩定,穩定的人民幣匯率也將為外匯儲備穩定提供重要支撐。“今年中國外匯儲備保持相對穩定是可以預期的。”譚雅玲說。(李可)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抓住機遇 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趙昌文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的發言可以用三個觀點來概括:第一,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或者產業變革的機遇,直接決定著中國制造業未來的競爭力...
      2017-03-20
    • “中國制造”如何轉型升級?

      振興實體經濟,重振“中國制造”雄風,根本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從提高產品品質入手,應以“工匠精神”推動制造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二次創業”,
      2017-03-21
    • 我國正描繪中國制造“新版圖”

      記者12日從工信部獲悉,《“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正在組織修訂,將于近期印發。該指南旨在把《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任務和各地資源稟賦相結合
      2017-03-21
    • 增加中國制造的話語權主動權

      目前,中國制造面臨著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任務、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雙重挑戰、低成本優勢快速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雙重壓力。
      2017-03-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