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顯成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2-23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各項舉措扎實推進,各項宏觀調控目標可以較好完成。
     
      無效產能加速退出、產業結構明顯改善、內生動力不斷積聚……今年以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加快,各項宏觀調控目標較好完成,為邁向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
     
      今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優化提升,表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破”,就是要大力破除無效供給,關鍵在于抓住處置“僵尸企業”的牛鼻子,推動化解過剩產能。
     
      “在這個過程中,更加注重精準施策、好壞分流、有保有壓和區別對待,選擇對的路徑和時機,實施結構性去杠桿。”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趙辰昕表示,隨著去產能深入推進和“僵尸企業”加速出清,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的機制正逐漸形成,供需結構更趨協調平衡。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得益于優質產能對落后產能的取代,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9%、6.07%和7.21%;經過持續3年的努力,煤炭行業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優質產能占比進一步提升并穩步釋放,大型現代化煤礦已成為全國煤炭生產的主體,行業供給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該淘汰的果斷淘汰,該退出的徹底退出,只有堅決做好“破”,才能為優質新產能騰挪出發展的資源和空間。總體看,隨著處置“僵尸企業”等工作深入推進,無效和低端供給切實減少,供給結構明顯改善,產能利用率回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76.6%,產能過剩局面得到有效緩解,與此同時,企業的經營狀況逐步好轉,經濟運行穩定性顯著增強。
     
      俗話說“不破不立”,只有通過有效的“破”,才能實現更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立”,才能為經濟穩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3%,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5個和2個百分點。
     
      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呈逐年加速之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顯示,2015年至2017年該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分別比上年增長23.5%、26.9%和34.1%。
     
      “經濟新動能指數逐年攀升,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加速發展壯大,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萬東華說。
     
      一方面,隨著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等普及應用,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絡經濟、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另一方面,“雙創”等深入開展,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穩定增長,大大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
     
      新動能不僅來自市場增量,也來自現有存量,傳統企業加快在創新發展中提質增效,地區新舊動能轉換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今年初,我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性國家戰略在山東落地,河北、天津等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的省份也在加快轉型步伐。
     
      12月13日,財政部公布的最新一期財政收支“賬本”顯示,11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775億元,同比下降5.4%。這是全國財政收入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且降幅有所擴大。
     
      專家表示,11月份稅收收入同比降幅的擴大,表明我國減稅降費取得了明顯成效,顯示出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信心提振的趨勢。
     
      清理規范運輸環節經營服務性收費,進一步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延續企業“五險一金”繳存比例……今年以來,一系列著眼于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陸續出臺,減稅降費力度持續加大,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10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2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25元。據測算,全年預計可為企業降低成本超過1.1萬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降成本仍是一項難度大、影響廣、挑戰性強的系統工程,未來降成本任務依然繁重。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政研室副主任孟瑋表示,下一步將更加注重中長期目標確立和長效機制建設,把降成本與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以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質量為重點,持續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記者 顧陽)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017-03-13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效應逐步顯現

      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市場預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改革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
      2017-07-12
    •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去杠桿將成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

      繼去年提前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后,今年到6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煤炭也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業內指出,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正在進入轉型下半程,提質增效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基調。
      2017-07-20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各項指標共振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以及投資、去產能等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其他實物量指標和相關先導指標也都共振向好,指標之間的匹配度明顯增強。
      2017-07-2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