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8月地方工業增速分化:中西部占據前三東部減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10-12





      前8月云南以10%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第一,貴州、江西分別以9.4%、8.9%的增速位居第二、第三名。

      在全國工業增速趨緩的背景下,東部沿海大省似乎表現得更明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各地前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發現,上海、山東的工業增速墊底,僅江蘇、浙江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與之相對應的,云南、貴州、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其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領先。其中,前8月云南以10%的增速居第一,貴州、江西分別以9.4%、8.9%的增速位居第二、第三名。

      究其原因,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外向型經濟受出口形勢影響較大、部分產業(比如電子信息業等)加速往中西部轉移、東部省份主動轉型升級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出現了上述區域分化的局面。

      在工業增速不高的同時,東部沿海大省的三產占比在不斷提升,新興服務業增速較快,較好地促進了整體經濟的平穩增長。

      出口、汽車等拖累工業增速

      上海、山東、北京、廣東前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6%、0.1%、3%、4.1%,均低于全國整體5.6%的增速。江蘇、浙江前8月規上工業增速稍高些,分別錄得5.9%、5.8%。這與中西部地區如云南、貴州、湖南、四川等動輒8%以上的增速,相差較遠。

      東部沿海大省的工業利潤增速也普遍較低。前8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平均增長-1.7%,僅浙江(2.8%)、廣東(0.4%)好于平均水平,上海(-19.6%)、北京(-14.4%)、山東(-13.0%)、江蘇(-3.5%)降幅較大。

      這與出口形勢有關。比較明顯的比如上海,8月上海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604.41億元,下降7.0%。上海前8個月出口總額與去年同期持平。

      廣東前8月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2.08萬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民營企業增長6.8%,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2%。

      暨南大學產業研究院院長顧乃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受全球經濟增速趨緩影響,出口形勢對于東部沿海大省影響較大。此外,部分勞動密集型、對成本較敏感的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制鞋等輕工產業,逐步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這也會影響工業增速以及利潤增速。

      “東部沿海大省工業增速趨緩,也跟近幾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內需增速趨緩有關,是內外因素疊加的結果。”顧乃華指出。

      內需偏緊,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汽車業。去年年底汽車產業出現負增長,到今年前8個月汽車產量累計下降12.5%,汽車業的寒冬是全球性的。這對于部分倚重汽車產業的地區來說,工業受累明顯,比如上海。

      前8月上海汽車制造業總產值約4011億元,在六大重點行業中規模居第一位,占比接近28%。受汽車業整體拖累,前8月上海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同比下降10.4%。

      電子產品等工業加速轉移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林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通過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在較低的基數上,能獲得較快增速,實現經濟起飛。東部沿海地區原本工業基數較大,且受到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制約,部分產業要擴大生產再投資的話,往往會選擇更具成本優勢的中西部地區。

      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從大行業來看,前8月全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1.1%,但在不同地區表現不一。比如上海、北京相關產業是負增長,但在廣東、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則實現了較高增長。

      以更具體的手機為例,前8月全國移動通信手機的產量同比下降6.2%,北京前8月手機產量下降了17.2%,但貴州的智能手機產量增長了159.3%,四川手機產量增長了38%。

      “從傳統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轉換階段已經過去,智能手機輕易也用不壞,5G技術還有待實質突破,手機進入平穩增長的階段。包括手機生產在內,部分產業出于成本考慮,會更多轉移到更具優勢的中西部省份。”顧乃華指出。

      不僅如此,部分傳統產業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空間要更大。工業增速領先的云南,前8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保持了兩位數增長,粗鋼、成品鋼材、十種有色金屬等產量也保持著兩位數增長。

      與此同時,東部沿海大省比如山東,則在壓減部分傳統產能,包括粗鋼、焦化、電解鋁、化工園區等。在山東省政府看來,這是通過犧牲一定增長速度,來換取結構調整的空間和經濟質量的提升。

      各地區發展階段不同,使得產業布局出現差異。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波表示,上海2018年的人均GDP已超過2萬美元,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上海先于全國,進入深度經濟轉型期。上海早已告別了傳統的重投資、大建設、規模生產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輔以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行業的“后工業”模式。

      當然,中西部地區工業增速領先,除了承接產業轉移之外,也跟當地特色工業產業發展較快有關,比如貴州的酒,湖南的軌道交通等。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