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鋰電市場競爭日漸激烈、供需矛盾加劇的背景下,今年已有多家企業暫緩或終止鋰電項目,對待擴產態度愈發謹慎。與前兩年相比,鋰電產業鏈企業投資熱情正呈現出減退趨勢。
根據CNESA全球儲能數據庫的統計數據,2024年3月,全國共有26家企業公開了電池項目規劃,總產能超過233.53GWh,投資額超過987.16億元,環比下降4.68%。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鋰電行業已步入“冷卻期”。
多個項目延期或終止
僅4月,就有多家鋰電相關企業相繼宣布項目暫緩或終止。
近日,華軟科技發布公告稱,旗下兩大鋰電池電解液項目終止。一個是華軟科技控股子公司北京奧得賽化學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武穴奧得賽化學有限公司擬新建的年產12000噸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項目;另一個是奧得賽化學全資子公司滄州奧得賽化學有限公司擬新建的年產6000噸氟代碳酸乙烯酯(FEC)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項目。
華軟科技表示,受市場行情、投資環境及行政審批政策變化等因素影響,公司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項目推進計劃緩慢,未達預期。結合公司戰略規劃及該產品的市場情況,公司決定終止以上項目。
不久前,針對儲能鋰電項目建成時間,跨界儲能領域的黑芝麻回應稱,鑒于2023年下半年起新能源電池市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與公司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假設條件產生了重大差異,據此公司密切觀察外部條件變化冷靜面對市場重大變局,不冒進推進,暫緩項目建設,等待最佳實施機會,避免增加投資成本和造成相關損失。
芳源股份公告稱,將終止2023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事項。去年6月,芳源股份計劃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8.86億元,用于電池級碳酸鋰生產及廢舊磷酸鐵鋰電池綜合利用項目(一期)、補充流動資金。
電解液龍頭新宙邦近日發布項目延期公告,將荊門新宙邦年產28.3萬噸鋰電池材料項目二期10.3萬噸鋰電池電解液產能的預計可使用狀態日期由2024年12月31日延至2026年12月31日。新宙邦表示,本次延期項目主要是因為,電池產業鏈增速放緩,公司具備年產8萬噸電池電解液的產能,可滿足短期內公司華中區域市場需求。
材料企業利潤下滑明顯
如今,鋰電行業已一改此前高歌猛進狀態,發展逐步趨于理性。清暉智庫創始人、經濟學家宋清輝還提到:“此前宣布跨界進入鋰電產業鏈的一部分企業,已紛紛回歸主業,聚焦主業。顯而易見,這也是鋰電市場進入冷卻期的明確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總體看來,當前鋰電產業鏈項目暫緩終止、投資熱度減弱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材料端企業,涉及電池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受鋰電行業周期性影響,2023年以及今年一季度材料企業利潤收縮明顯。例如,“鋰業雙雄”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2024年一季度凈利潤均由盈轉虧,分別同比下滑118.31%、179.93%;鹽湖股份、藏格礦業2024年一季度凈利潤也同比分別下滑58.03%、42.51%;負極材料企業方面,貝特瑞、璞泰來2023年凈利潤同比分別下跌28.42%、38.42%,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25.52%、36.64%。
鹽湖股份表示,整體來看,市場供需出現了階段性的錯配,價格呈現出逐步下行的趨勢。這導致下游需求端在采購時表現出謹慎態度,主要以消化庫存、控制跌價損失風險為主。
不過,光大證券近日的研報指出,2024年一季度鋰電材料盈利見底企穩,有望復蘇。受碳酸鋰等上游資源價格下降、競爭加劇和去庫存,上游資源、中游材料環節盈利能力下滑,周期性強的環節尤為明顯。從2024年一季度盈利能力的邊際變化來看,多數中游環節盈利能力波動收窄、企穩回升,磷酸鐵鋰、電解液、負極等環節環比拐點回升,板塊整體呈現出盈利見底企穩的趨勢。
長期向好趨勢并未改變
不過,雖然競爭賽道擁擠、不少項目暫緩,但業內對于鋰電產業長期發展向好的判斷并未改變。目前,有實力的龍頭企業仍在逆勢擴張,同時不少鋰電產業鏈企業均緊盯具有巨大增量空間的海外市場,開拓海外市場意愿強烈。
廈鎢新能公告稱,5月6日與法國ORANO SA公司簽署《建立電池產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協議》,雙方將合力推進雙方的合資項目建設,分別建成由公司控股的CAM工廠(即電池正極合資公司)和由ORANO公司控股的P-CAM工廠(即前驅體合資公司)。
“展望未來,新能源市場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在此背景下,鋰電相關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一方面有利于分享國際市場這塊大蛋糕,為公司利潤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另外一方面還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迎來從國內成長到全球發展的質的飛躍。”宋清輝表示。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指出,隨著多家車企發布了搭載固態電池的新車,固態電池的投資熱度明顯升溫,此前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贛鋒鋰電、輝能科技等固態電池企業已經小規模出貨,3月份多家企業簽署了固態電池的合作協議,產能規模達到19GWh。“目前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已經可以滿足在細分場景的具體應用,隨著技術不斷創新突破,規模化效應逐漸增加,成本會隨之下降,未來的產業化布局項目將會啟動加速鍵。”
在業內人士看來,處于深度調整期的鋰電產業需要理性發展,未來競爭力強的優質產品才能贏得市場。5月8日,工信部發布《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提到,要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記者 楊梓)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