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醫療器械對外貿易呈現進口增速平穩,出口增速下降的態勢。醫保商會副秘書長蔡天智表示,我國醫療器械對外貿易一直憑借“質優價可”優勢持續增長。但2016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加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市場進口門檻紛紛抬高,給中國醫療器械對外貿易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國內企業應持續關注與我國簽署自貿協議的新興市場,努力打造自身品牌,以緩解大背景下的貿易壓力。
出口增速下降 中低端商品是主力
醫保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醫療器械對外貿易規模達到389.11億美元,同比增幅僅為1.1%,同比下降6.4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為205.05億美元,同比下降3.14%,增幅比2015年下降7.83個百分點,為近5年來首次出現下降走勢。
2016年,我國共向22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醫療器械商品,總體呈現出口增量、價格競爭更為激烈的特點——出口數量同比增長2.64%,出口價格同比下降5.63%。受外需疲軟、高基數等因素影響,在我國出口前十大目標市場中,除了中國香港、英國、韓國、印度市場略有增長外,其他國家或地區市場均出現不同幅度下滑。
對我國醫療器械出口第二大國日本的出口額同比下降尤為明顯。“主要原因在于匯率升值以及日本消費稅持續提高所引發的內需不足進一步惡化。”蔡天智說。
在2016年醫療器械出口主要商品中,出口額過億美元的商品有48個,品種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眼鏡、醫用導管、醫用敷料、無紡布衣服、衛生器具等中低端領域商品。出口額排名前十的商品中,除按摩器具、眼鏡和造影劑商品的出口額同比有所增長外,其他商品的出口額同比均出現下滑。其中,化纖制一次性或醫用無紡織物服裝的出口額同比下降20.01%,比2015年同期下降25.56個百分點。
進口穩步增長 診斷類試劑受歡迎
相比出口增速下降,我國醫療器械進口額呈穩步增長態勢。據醫保商會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為184.05億美元,同比增長6.28%,增幅比2015年同期下降3.53個百分點。
歐洲仍然是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地,進口額68.08億美元,同比增長2.6%,占比為36.99%,基本與2015年持平;進口第二大來源地北美洲進口額為60.58億美元,同比增長5.9%,增幅比2015年同期下降6.53個百分點;亞洲第三,進口額為45.14億美元,同比增長7.41%,增幅與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0.73個百分點。前三大洲占據94.44%的進口市場份額,比2015年增長0.18%。
蔡天智介紹,2016年,美國、德國、日本仍然是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的主要國家,占比達到60%;其他國家除瑞士和英國進口額同比有所下降外,進口額都有較大幅度增長。
2016年,我國進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醫療器械共有45個,比2015年增加2個品種。從2016年醫療器械進口種類比較看,主要以中高端診療設備為主,如光學儀器、彩色超聲、X射線斷層檢查儀、診斷或實驗用配制試劑等。前十大主要進口商品中,診斷或實驗用配制試劑進口額增幅明顯,同比上升34.86%。
關注新興市場 打造自身品牌是關鍵
從2016年醫療器械全年進出口數據來看,我國醫療器械依舊存在“三多三少”格局。三多,即在華“三資”企業金額多,民營企業數量多和診療設備進口多;三少,即出口商品擁有知識產權的少、自主品牌少以及加工貿易在下降。
蔡天智表示,2016年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的結果令金融市場陷入動蕩,也增加了我國醫療器械貿易走勢的不確定性。在低增長態勢難改、貿易風險仍存的背景下,2017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出口貿易仍將面臨較大壓力。
“但是我國醫療器械出口仍有改善的機遇和條件,降幅將逐漸減小。”蔡天智強調,國內企業應該持續關注與我國簽署自貿協議的新興市場,如金磚國家、新興國家,以及“一帶一路”所輻射的區域。尤其是2016年11月13日瓜達爾港正式開港,成為“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匯合點,連接南亞、中亞和中東地區。民營企業可在原有貿易形式的基礎上,利用自貿區的優厚政策投資建廠,加快與當地產業對接,優化貿易結構,打造自己的品牌。
蔡天智預測,剔除匯率因素,2017年我國醫療器械對外貿易環境會有所改善,在現有基礎上將略有回升,全年醫療器械對外貿易額將超過400億美元。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