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美兩國貿易關系發展得更加緊密,隨著多方面新形勢不斷出現,我國企業在對美出口中應進一步增強防范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的意識。這些新形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國于2015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制造業領域內重要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強調自主創新。該戰略的逐步推進實施將有助于加快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中國制造的部分產品要“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中國制造2025》對此并未忽視,其中也較詳細闡明了“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的戰略任務。“走出去”戰略已有機地融入到了未來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戰略藍圖中。而美國近年來也在想方設法發展國內制造業,從2009年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來,其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獲得了進一步增強。中美制造業產品之間可能將會經由貿易等渠道形成更高程度的競爭,隨之而來的則可能是中美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增多,其中即包括知識產權摩擦。
二是中國于2015年取代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一方面,中國目前仍是美國進口貨物的最大來源國(地區);另一方面,中國仍是美國貨物進出口貿易逆差的第一大來源國(地區)。而發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與貿易關系緊密程度是正相關的。2017年1月,美國新任總統正式就職,他在競選中所表述的具有更強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外貿政策主張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評論。337調查等貿易政策工具有可能在新總統就職后更加被“委以重任”。
三是目前美國國內專利密集型產業中,排名前四位的是計算機和周邊設備產業、通信設備產業、半導體和其他電子元件產業以及其他計算機和電子產品產業。近年來涉嫌專利侵權類型的337調查中,涉案產品也正是多集中于這些專利密集型產業中。而中國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中所著重選擇10大優勢和戰略產業與目前涉案337調查最多的產業有著較高的重合度。
四是2016年美國通過立法進一步加強進口環節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美國《2015貿易便利化與貿易執法法》第三部分專門規定了“進口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此外,《2016商業秘密保護法》是美國知識產權立法史上首次以聯邦民事法律的形式對商業秘密進行更大強度地保護,法律條文中多處明確規定了在對外貿易中保護美國企業商業秘密的內容。雖然中國企業近年來涉案337調查主要是由于涉嫌專利侵權,但也有因涉嫌侵犯商業秘密而涉案。隨著此次立法的實施和對商業秘密更強的保護,今后針對中國企業以侵犯美國企業商業秘密為由的337調查將有可能進一步增多。美國鋼鐵公司于2016年4月26日針對中國眾多鋼鐵生產和銷售企業發起的337調查可能即為這方面初現的端倪。
基于上述新形勢,我國企業對美出口時所面臨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會進一步增大,因此更應在對美出口前進一步增強防范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的意識,并盡可能充分地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從而爭取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在對美出口過程中遭遇337調查等知識產權糾紛。(作者系上海高校智庫國際經貿治理與中國改革開放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