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需失衡 中國石油加工行業面臨矛盾亟須緩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4-24





      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波動和國內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給地煉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日前舉辦的2017中國(大連)第十屆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暨第九屆中外油商高峰論壇上,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石油加工行業面臨幾大矛盾,亟須加力緩解。


      供需矛盾擴大


      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去產能必須要解決好供給端和需求端的矛盾。


      生意社總編、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指出,其他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都在做減法,唯獨油品行業在做加法,不僅地煉企業數量在增多,體量也在增大。但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增長并不同步,從長遠角度看,地煉行業應及時做減法。


      對此,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李振光表示認同。李振光表示,目前地煉企業也在推進供給側改革,部分地方煉廠淘汰了很多弱勢產能,而未來隨著“價格戰”加劇,將會迎來全行業的供給側改革。


      加工能力大小辯證看


      地煉企業的一次加工能力在近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一次加工能力能達到二三百萬噸的地煉企業并不多見,如今千萬噸的加工能力也不再鮮見。產能大小的對比使地煉企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究竟是大好還是小好?


      恒力石化(大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旭東表示,作為民營企業,恒力是從下游向上游發展,恒力的大實際是由小組成的。


      山東東明石化集團銷售公司總經理李開偉也認為,沒有絕對的大,也沒有絕對的小,需要辯證地看。一直說把企業做大,其實關鍵是要做強,而不僅是做大。做大是標桿性的旗幟,必須起到引領作用,而小有小的優勢,靈活,好掉頭。


      企業競合取長補短


      中石油、中石化“兩桶油”是央企,地煉企業多為民企,下一步“兩桶油”與地煉企業的關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隨著地煉市場份額的增加和相關企業經濟實力的增強,油品行業央企和民企會走向何方?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副所長陳蕊認為,油品央企和民企一度是競爭關系,未來則可能會走向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近幾年,在商務部、發改委等國家部委的支持下,原油的進口權、使用權,成品油的出口權均已陸續放開,未來上游的勘探開發,包括煉油銷售肯定也會逐漸多元化、市場化。“木桶理論中的短板慢慢補齊了,未來會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政策環境是一樣的,市場條件是一樣的。在這個基礎上,拼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國際石油公司的發展規律來看,無論是國際大型石油公司還是小型石油公司,無論是國營還是民營,大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取長補短。”陳蕊說道。


      內外兩個市場聯動


      從國際與國內經濟環境看,二者往往不同步,國外有時還稍顯滯后。對于原油、成品油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市場需求地。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部副主任姚鈴表示,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包括歐洲、美國在內都非常關注中國的市場開放。


      歐洲經濟和美國經濟這兩大敏感的經濟體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姚鈴表示,目前來看,美國經濟是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快走出經濟衰退漩渦的。首先,其經濟增長率一直在遞增;其次,美國的就業數據轉好,已經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水平。美國經濟未來幾年還是向好的。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歐洲的經濟也在向好,但是對它的經濟增長率不能寄望太高。未來幾年,如果國際環境沒有大的變動,世界經濟的整體形勢還是向好的。(王旭光)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