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航空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盈利難題成掣肘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5-12





      我國通用航空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通用航空企業達322家,在冊通用航空器2088架,全年飛行76.1萬小時,同比分別增長14.6%、11.4%、4.0%。全國各類通用航空產業園區達140余個。專家指出,我國通航產業未來發展空間較大,至2020年將形成超萬億元的新興市場。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目前我國通航產業規模較小,諸多發展難題有待破解。


      未來市場將超萬億元


      “我國通航產業經歷了二次浪潮。”中研普華研究員周斌鴻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第一次浪潮以制造業為核心,表現為通用飛機制造熱和各地通用航空產業園區的爆發式增長。在這一波浪潮中,大型國企如中航通飛、重慶直投(后更名為“重慶通航”)等成為行業的“領頭羊”。一些地產、能源等領域的民企則以研制輕小型、個性化產品為切入點,開始涉足通航產業。


      第二次浪潮表現為消費類通用航空的興起,私人飛機、飛行員培訓、飛行咨詢、航空小鎮、低空旅游等成為熱捧的焦點。這一階段,新注冊的通用航空器和通航企業年增速近25%。然而,從概念到落地實施并沒有經過一定時間“消化”的航空小鎮,真正開工的寥寥無幾。由于限飛行、客源少、投入大、盈利難等問題困擾,低空旅游也成為曇花一現。


      盡管如此,我國通用航空產業還是出現了較為優秀的營運者。記者獲悉,國網通航公司已建成5個作業基地、2個保障中心,成為國內通用航空領域最大的直升機電力作業公司;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作業項目最多、作業范圍最廣、運營資質最全的通用航空公司,年平均飛行作業12000余小時;隆鑫通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重點培育和打造“無人機+農業信息化、微型電動車、智能電源”三大新業務,構建精準農業運營服務平臺。


      通用航空產業的空間非常大,至2020年,中國通航產業將成為撬動高達萬億元人民幣的新興市場。中國AOPA協會理事李晨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中國民航總局預測,到2020年,中國通航飛機將新增1萬架,民機銷售額每增長1%,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拉動為0.714%。一個航空項目發展10年后給當地帶來的效益產出比為1:80,技術轉移比為1:16,就業帶動比為1:12,航空高科技企業及其核心技術衍射到相關產業可以達到1:15的帶動效應。


      亟待加快技術創新


      然而,目前我國通用航空發展總體規模較小,運營規模僅為巴西的1/3,機隊規模為南非的1/6、墨西哥的1/3。周斌鴻對記者表示,低空空域依然是制約通用航空發展的重要瓶頸,飛行服務站建設緩慢,航空情報、氣象服務、告警服務等功能缺失。航空汽油儲運配送體系仍未建立,FBO、MRO等保障能力發展滯后,高層次管理人員、通用航空駕駛員、維修人員等仍然緊缺,通用航空基礎保障能力亟待提升。


      記者注意到,“十二五”時期,我國通用航空運營總體處于盈虧平衡,在持續性的行業補貼條件下,仍然有60%左右的企業處于虧損,少量盈利性較好的企業主要來自門檻較高,比如具有壟斷效應、較大市場占有率、較好盈利模式的小眾行業。而大部分企業小而全、規模效應缺失,沒有形成高效集約的發展模式,外來擾動影響明顯,整體抗風險能力弱、自我發展能力較差,行業發展內生動力不強。


      近幾年,我國通用航空產業在生產技術、科技創新等方面加快了發展。周斌鴻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機體部分的機翼、機身、尾翼以及機體和發動機的一些機加工零部件,國內可以達到制造水平,但大部分原材料和高端數控加工設備需要進口。在機電系統和航電系統方面,我國有自己的產品,但較難達到民用設備的市場取證要求。要打入民用設備市場,主要途徑是和國外企業合資,目前我國借助C919重大專項的契機,成立了昂際航電、漢盛等一系列平股合資公司。中航動力集成了我國航空動力裝置主機業務的幾乎全部型譜,將成為中航工業集團航空發動機整機業務的龍頭,在未來大飛機發動機國產化替代過程中擔綱主力。


      周斌鴻認為,要想縮短與國外通用航空產業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差距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要加快企業創新發展,提高自主研制創新能力;要加強通用航空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使重點型號和產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要提高產業集聚水平,促進通用航空業集聚發展;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要加強行業協作,參與通用航空研制生產技術和產品標準、適航認證標準制定,積極組建通用航空產業協會或產業聯盟,打造信息交流和發布平臺,推動通用航空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本報記者鐘文)


     


      轉自: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