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子種苗的培養和銷售體系落后煙草二三十年,落后糧食十多年,整個產業鏈是不規范的。”談起中藥材種子種苗的市場狀況及發展,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中藥材物流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紅衛連連嘆息。深耕行業多年,劉紅衛敏銳地發現,不規范發展的中藥材種子種苗市場,已對中醫藥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傷害。
目前,這一狀況有望得到改善。近日在貴州凱里舉辦的一場中醫藥發展座談會上,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子種苗專業委員會(下稱專委會)理事長趙潤懷透露,《中藥材種子管理辦法》已有望通過農業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審查,或將于年內公布實施。這將是我國首部針對中藥材種子種苗的管理辦法,相關的行業規范管理和質量提升工作已提上日程。
種子種苗“野蠻”生長
“老鄉們很需要純正、優良、價格合理的中藥材種子,他們寧愿多花些錢,也想到正規的種子公司去買,但問題是他們很難買到好種子。”河北省安國市科技局藥材栽培高級農藝師叩根來的感嘆背后,是中藥材種子種苗“野蠻”發展的現實。“我國沒有一家種子種苗示范企業,相關標準缺乏,在經營上屬于‘三不管’地帶,又少有人做質量管理,中藥材種子種苗的生產和流通亟待規范。”
1年前,專委會成立之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這樣描述種子種苗市場散、亂、小的現狀:河北安國的中藥材種子銷售集中在"種子一條街"上,并隨采收季節,分別有集市和地攤兒交易;安徽亳州的種子交易分散在藥材市場周邊的城鎮,以集市交易模式為主,藥材市場種子專營店鋪較少,同樣存在季節性;廣西玉林整個中藥材市場只有5家銷售中藥材種子的店鋪,還有少量種子店鋪分布在周邊城鎮……
據了解,種子鋪的經營者主要由中藥材經營者“兼職”。趙潤懷告訴記者,這些經營者在采購藥材過程中,了解到當地藥農對種子種苗品種的需求,通過在本地或外地產區收購、調運等方式來提供服務。“有的藥材商經營幾十種種子,儲存包裝較為粗放”。藥材經營者在兼營種子過程中,沒有相應的種子質量檢測條件,沒有包裝和內容清晰的標簽,很少能有人按照種子的品質評級制定合理的價格,無法保證種子質量。
在售后專業技術服務的提供方面,這些種子商更是憑經驗操作。“中藥材種子的經營對經營者的專業性要求很高,他們一定要了解藥材的種植過程和種子特性,要具有檢測能力,必要時還要做一些發芽試驗,以檢測播種后的成活率。”趙潤懷介紹,“藥材種子特性不一,有的可以儲存很久,有的卻只能在當年播種。如果跨年或儲存不當而失活,種子播種下去,基本是顆粒無收。但目前的種子經營者往往只靠在經營藥材過程中摸索,這些‘經驗戶’難以提供技術服務,要是恰好遇到購買的種植戶沒有種植經驗,就很容易造成種植損失。”
不專業的種子經營商還擾亂了藥材的供應和品質保證。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規范引導,藥材種子在不同地區的流動混亂,有的品種被引入不適宜播種的地方,造成浪費。“我們曾經發現一些經營商在東北賣赤芍、桔梗種子,種植戶辛苦耕種,最后卻沒有收成。”趙潤懷說。
種子經營的不規范也加重了同一藥材不同品種“污染”的狀況。“藥典收載有北柴胡或南柴胡,但地方標準卻收載了紅柴胡、藏柴胡等多種柴胡,全國統計有25種,8變種和3變型,這些地方用藥標準原本只在當地使用,但前幾年柴胡漲價帶動種子價格猛漲,高價刺激不同基原的柴胡種子跨省跨地區流動,在一些柴胡產區,我們發現多種不同基原的柴胡混雜種植,出現了相互雜交與變異的問題,影響到柴胡的質量與安全。”劉紅衛為此痛心。
育種投入產出倒掛嚴重
“隨著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種子種苗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對品種的需要也在不斷提升,迫切需要優質的種子。”趙潤懷說。
然而與之對應的卻是發展極為混亂的種子種苗市場。貴州省近日發布的2016年貴州省中藥民族藥產業統計主要數據顯示,貴州省中藥民族藥全產業鏈2016年實現產值883.76億元,其中種子種苗收入為25.82億元,占比不到3%。對此,劉紅衛直言:“按照種植中種子種苗上投入,其收入比例在5%~7%比較合理。”
“科研難度高,投入很大,市場很小,這就是種子種苗面臨的問題。”趙潤懷指出,“目前育種的投入和產出嚴重倒掛,說是有80多個品種實現了人工選育,但真正推向市場的寥寥無幾,更沒有幾家企業是專業做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推廣的。”
以中藥“大品種”甘草為例,目前市場上供應的甘草大部分是人工種植,但它的種子一直來自野外采摘。甘草開花結籽需要3年之久,人工種植的甘草在兩年左右就采收,無法等到收籽,因此每年的種子只能到內蒙古、寧夏等有野生甘草分布的地方去采摘,每年的采摘量達數百噸。野外采摘種子的問題在于,一方面不同產地的種子在成熟度和品質上存在差異,影響種植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野外采摘“靠天吃飯”產量不穩定,導致種子的價格起落不定,在小年的時候高漲到每公斤200多元,大年的時候卻只有幾十元,產業發展難以持續。
因此業內開始進行甘草種子的人工選育研究,試圖以人工培養制種的方式來保證供應。2003年,中國藥材公司開始進行甘草的品種選育,經過三代的選育與品比試驗,在2014年獲得新品種“國甘一號”。這是甘草的第一個新品種,在傳統性狀評價的標準下能達到產量比較高、品質比較好,在當年即通過了品種鑒定,拿到了全國推廣的“通行卡”,目前正在進行大面積擴繁推廣。
“并不是所有的藥材都能像甘草一樣獲得優良品種,選育并獲得優良品種的前提是人們對中藥材的生物生態學特性、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和篩選研究有足夠的積累。”趙潤懷介紹,目前300多種種植中藥材中,尚且有1/3左右主要依賴野生資源,人工種植還是試驗性質的,其種子繁育技術處在摸索階段。而另外2/3的種植藥材還沒有開展種子系統評價研究,更不用說新品種的選育。人工育種的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各地都有種子良繁部門或機構,但地區發展不均衡。“除了北京藥用植物研究所,全國成規模的藥材種子良繁研究并不多。雖然近年來河北等省在建設良繁基地,但繁育周期長,效果還未顯現,搞得好的品種也就只有人參、三七、枸杞、甘草等幾個有研究歷史的品種。”叩根來說。
而研究種子種苗繁育的專業機構與人員,也存在很多難點與尷尬。劉紅衛介紹,因藥材種子種苗繁育投入大,單價偏低的藥材品種很難被重視、研究,單價高卻用量少的品種也是如此。前些年種子種苗繁育研究機構與科研人員的課題往往與學術和職稱評級有關,而從研究成果到推廣應用還需大量的人力、財力投入,有的品種則需連續深入產地山區十幾年才能出結果,這對于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是難以完成的,很多研究成果因此難以落地。劉紅衛參加種子種苗的研討會時還發現,部分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不了解產地與市場狀況,與市場調研者的話題難以接軌。“你難以想象,有的研究員甚至連品種目前的主產地是哪里都不知道,這怎么談得下去?”劉紅衛的語氣中滿是無奈。
質量提升任重道遠
現在,必須重視中藥材種子種苗的選育和規范推廣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近年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雖然加大了對中藥材的質量控制力度,但質量安全事故仍然高發,安全隱患較大。究其原因,在于中藥材質量的源頭存在問題。如果我們的中成藥原料存在不穩定因素,全面質量管理就難以實現。”好醫生藥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說。為此,不少行業協會、企業和業界人士都在為推動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提升和標準完善奔走呼號。
去年年底,專委會設置“中藥材金種子”獎,目的是進一步推動中藥材優良品種的選育推廣,獎項一年一評,包括品種選育獎、標準規范獎和成果轉化獎,且不設置名額限制。獎項設置后的首次“中藥材金種子”標準規范獎頒給了黃璐琦院士領銜的“人參種子種苗國際標準”團隊。這一國際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頒布的首個中藥材種子種苗國際標準,也是首個以中醫藥(TCM)命名的中醫藥國際標準。
為給企業提供技術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專委會還將于9月舉辦首屆中藥材種子種苗技術培訓班,針對中藥材種子種苗生產、經營工作者,中藥農業企業、種植合作社技術負責人或種子生產、加工骨干,意在促進種子種苗品種選育技術交流,并為企業操作人員傳授基礎的種子種苗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種子的鑒定、檢測、加工等方面提高能力。
在種子種苗質量提升中,醫藥企業也在發揮作用。國藥種業公司自去年11月開展國藥種業標準體系建設工程以來,陸續發布了5個品種的試行標準。有志于種子種苗科研的個人也正參與進來。“一位同行選擇了江西婺源的一條山溝,開展枳殼育種試驗。方圓幾十公里之內沒有枳殼樹不怕蜂媒雜交。我近期也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想在河南選一個合適的地方做一些研究。”劉紅衛說。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提升仍任重道遠。在趙潤懷看來,要有效改善中藥材種子種苗發展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多方配合發力,尤其是需要國家持續性的政策鼓勵,在全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并由科研機構發揮“主腦”作用。叩根來則建議,可以參照糧食育種體系,在各地扶持一些事業性的種子種苗繁育研究所,由國家支持,吸收在這方面有能力、有工作經驗的人進行品種培育和鑒定。
而劉紅衛認為,道地藥材產地也應該參與進來。“道地藥材產地要和科研院校、研究部門形成對接,在產地建立相對封閉、科學的種子種苗培育基地,培育并向種植者推廣純正的種子。這樣經過幾年的重整,加強中藥材種子種苗品質管理,中藥材基原混亂的問題才可能被扭轉。”(文/本報記者落楠 圖/本報記者王澤議)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