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農業比很多領域農業發展要落后很多年。”近日,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養殖專委會理事長王衛權在云南昆明舉行的中藥農業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種植技術培訓班暨優質藥材產銷對接會上如是說。
(圖片來源:互聯網)
2017年,農業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明確要在貧困地區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強力推進中藥材種植業的發展。目前全國已有多個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400萬畝的大省;近3年有22個省份發布了中藥材產業專項發展規劃,各地方政府對中藥材產業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漸加強,有些省份更是將中藥材產業視為支柱產業。
然而,面對中藥材基地建設如火如荼的發展機遇,中藥材種植業卻因缺乏科技支撐和標準規范而苦惱著。“技術升級所需科研投入費用太高,相關領域專業人才極其缺乏,中藥材品種太多,特性明顯,機械化難度太大!”漢廣集團董事長劉守杰感慨良多。
品類差異大、加工環節多 中藥農業亟須提高生產力
“近年來,有規模的中藥材基地越來越多,規范性也大幅提高,且呈現投資多元化、以企業為主體的良好態勢。但規模化基地的總量仍嚴重不足,基地建設的規范化程度、生產效率和科技水平有待提升。”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鄭志安說。他表示,中藥農業基地規模的擴展過程和規模化基地的有效管理,不僅需要組織機制的創新,而且需要科技創新與支撐,否則既不可持續,又無法起到引領與帶動作用。
據鄭志安介紹,中藥材基地的規模化管理,包括中藥材種植管理、收獲管理和產地初加工管理三項內容,每一項都包括多個環節,如中藥材種植管理包括種子種苗、場地選址、土地整理、播種移栽、田間管理等;中藥材收獲管理包括采收的時間和植株部位;產地初加工管理包括藥材的凈制、切制、干燥、包裝、貯藏等,每道工序都關系著藥材形成商品的質量。
如此眾多的環節,是中藥農業不同于普通農業的一大特點,也是導致產業發展現狀的因素之一——基本上每個環節的機械化程度都不高,“山藥、黃芪的采挖,枸杞、菊花的采摘,總體上還是以人工為主,工具簡陋。”鄭志安說。
所以,中藥農業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用工多、雇工難、人工費用高。“人工費用支出多,導致藥材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增加;而用工的個體差異,則導致管理難度大、標準執行難、生產效率低等瓶頸問題。所以,尋找人工替代的解決辦法是中藥材種植業目前面臨的迫切需求。”鄭志安認為。
科研基礎薄、設施工具少 關鍵技術與質控體系研究亟待推進
業內人士表示,圍繞中藥材種植,科研缺位導致欠賬太多。比如中藥材種子種苗是保證種出好藥材的基礎,但市場上很多種子種苗來源不明,生產方式說不清楚,其檢驗、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亟待建立。
天津盛實百草中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質量總監曹麗娟表示,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由于栽培技術落后,加上一些種植者因追求產量,存在過度施肥等情況,導致部分中藥材在人工栽培后出現質量下降的現象。
產地初加工是藥材采收后形成商品的關鍵階段,加工方式、方法直接影響藥材的使用和經濟價值。2015版《中國藥典》規定64種中藥材可以趁鮮加工。產地初加工一般包括除雜、修整、干燥、分級包裝、貯藏等環節,有些藥材在干燥前還需要經過特定方法處理,如蒸煮、燙漂、發汗、腌制等,主要是為了干燥、滅菌和促進標志成分進一步轉化等。其中,干燥技術是很多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
但從其他環節來看,盡管有些品種、有些地區提升了藥材初加工的技術水平,但大部分品種的產地初加工還沒有擺脫以人工為主、設備設施簡陋的困局。“應結合品種加工特性和所在區域產業條件與特征,依據《中國藥典》規定,通過篩選開發預處理和干燥新技術、新裝備,實現中藥材的綠色、質保加工和規范化生產。”鄭志安建議。
現代農業發展實踐已經證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但讓中藥材種植業感到尷尬的是,在農業機械共15大類、49小類257個品目中,除通用機械外,明確為藥材專用的只有2個品目,即藥材挖掘機和藥材烘干機。
“中藥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研究與設備開發嚴重滯后,除個別產區、個別品種、個別環節(如根莖類挖掘)以及中藥材干燥技術與裝備方面有一些科研力量和社會力量支撐外,大部分環節還處于空白狀態,專門的農機制造企業非常少,這就制約了中藥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此外,中藥材種植不同于農作物種植,每個品種對土壤、溫度、水分、光照、溫差等自然條件都有嚴格的要求,同時,中藥農業兼具農業和醫藥產業的特點,生產環節多且工序復雜。因此,中藥農業機械化需要夯實基礎研究,通過對現代農業機械化的借鑒、改造、再創新,探索一條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發展道路。”鄭志安說。
多元聚力,促進共贏 下游企業開展有益探索
“近年來,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養殖專委會致力于推動中藥材種植業‘三化’(科技化、生態化、機械化)發展。”王衛權說。同時,一些下游的工商業企業,如康美、天士力、九州通、振東、無限極/天方健等,也已經逐漸在資源領域布局,并在基地建設,藥材種植、倉儲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對我國中藥農業的技術進步和規范化規模化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漢廣集團在藥材初加工的機械設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如聯合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研發了中藥材切制、凈制、殺青、蒸煮、烘干、篩分等初加工生產流水線,目前已經形成6大生產線,包括60多個產品型號,適用于不同種類的中藥材。
山西振東集團致力于現代中藥材種植與加工,建設了苦參、連翹、黨參、黃芪等道地藥材基地,通過“產地初加工+集中倉儲”模式,實現了中藥材產地初加工集約化和倉儲集中統一管理,同時建立了中藥材信息全程追溯體系,實現了中藥材氣調養護科學化,還承擔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發改委相關項目中苦參、連翹、黨參、黃芪、遠志、山楂等9種山西道地藥材及飲片的標準化建設工作。
“中藥農業機械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需要多元聚力,促進共贏。”鄭志安對促進中藥材機械化發展提出建議:對于地勢平坦且面積較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可以借鑒或引入現代農業裝備,加快機械化建設步伐。同時,要注意不同中藥材品種的生產特性,如一般挖掘埋深在40厘米以下的中藥材,目前根莖類的挖掘機能夠實現機械采收。對埋深超過40厘米的,則相關機具還不成熟,必須重視不同品種由于含水率、脆度等原因帶來的破損率問題。對于像枸杞、菊花等采摘果實、花、葉類的中藥材,機械化難以實施,可考慮開發一些簡單的工具,提高采摘效率。同時,融合農機與農藝開發設備,比如開發黃芪采收設備,而要想達到滿意效果,就要在黃芪種植時就采取與機器作業的方向、幅寬一致的規范種植模式,而且最好能研制出與采收機械相匹配的種苗移栽機。此外,加強對社會技術創新的調查也有助于提升中藥機械化的發展,“一些效果很好的機具或設備出自農業專家,因為他們更懂中藥農業的生產活動,盡管他們創新的小工具不那么高大上,但非常實用,值得廣泛調查、積累、提升。”鄭志安表示。(記者 王澤議)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