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我國最主要的口糧,當前在稻米生產、市場銷售、國儲收購、進口沖擊等環節存在一系列“產業病”,一些優質稻品種退化,市場上大米“摻混”“調和”現象普遍,收儲政策難體現優質優價。專家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在產、收、銷、進等多環節拿出有針對性的舉措,實施水稻市場化改革,加快水稻供給側改革,推動大米產業升級,不斷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圖片來源:互聯網)
品種退化導致大米“不香”
“前幾年種出來的水稻磨米后,大米有明顯的香味,很多消費者就認這個味。但最近兩年發現,品種還是那個品種,香味卻少了。”東北某水稻大縣一位大米銷售商認為,這就是品種退化現象。“雜交稻高產,常規稻好吃”,這是農民對雜交稻和常規稻的普遍印象。一些專家介紹,過去我國糧食生產以高產為導向,水稻育種偏向產量稍高的雜交稻,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優質常規稻品種退化。
江西省南昌縣順發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國金表示,以前當地優質常規稻品種奠定了南昌大米在沿海市場的地位,可如今這些品種都消失了。江西省種子管理局副調研員賀國良說,江西省800多萬畝優質稻中,優質常規稻種植面積占600多萬畝,優質雜交稻種植面積僅占200多萬畝。“常規稻不同于雜交稻種,不需要年年制種,簡單去雜后即可作為來年用種,但這樣種植多年后就會出現品種退化現象。”
東北某水稻大縣大米口感好,一直是高端大米的代表,2016年市場品牌價值達數百億元。但一些大米種植戶反映,最近幾年當地種植的主導品種,“香味不像以前那么濃了”。據黑龍江省東禾農業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優良水稻品種經過多年種植就會退化,退化的品種不僅抗性、豐產性下降,而且稻米品質變劣。
優化稻米質量要從種子開始。業內人士希望,有關部門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大對常規稻及優質雜交稻的研發、推廣力度,從源頭上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保障。一些專家建議,在確保當地水稻主栽品種的同時,選好備選品種,防止因種質資源退化速度過快影響優質稻米種植。
賀國良建議,堅持雜交稻、常規稻優質品種協調發展的思路,一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對優質雜交稻品種的審定和推廣,引導雜交稻育種優質化、綠色化;二要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強對優質種質資源的保存、利用,加強優質常規稻品種選育;三要引導種子企業強化常規稻提純復壯,確保為市場提供優質種源。
“摻混”攪亂銷售市場
在農貿市場中“摻混”大米銷售現象普遍,摻混比例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口感也不一樣,摻混真正的優質米越多,價格越高。
在某市場,同樣是稻花香品種,標注來自同一個地區,大米銷售價格卻千差萬別。米攤上,標注某地“稻花香”的大米每斤3.5元,標注該市“有機大米”的每斤4元,還有一款該市“稻花香”大米則標注5元一斤。都是來自一個地方,都是標注“稻花香”,這些大米到底有何區別?賣米老板表示,這個地區真正的稻花香米一般要七八元一斤,這些四五元一斤的大米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摻混,所以價格也不一樣。”
這種“摻混”現象南方市場也很普遍。江西楊盛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秋生介紹,當前優質米市場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很多加工企業都采取“物理調和”的方式,將一些粒型相似但價格相對偏低的大米摻雜進優質米,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優勢,這不僅擾亂優質米市場,而且對真正做優質米的企業造成沖擊。
黑龍江省虎林市、江西省新干縣等地干部說,當前很多地區的水稻加工能力過剩,水稻品牌雜而亂,叫得響的品牌少。一方面應加強大米品牌整合及建設,在優勢品牌鍛造上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響優質品牌,提高大米辨識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市場監管,加大對摻混米、調和米現象的打擊力度,維護地標大米的純正度,凈化大米市場環境。
托市收購難調品種結構
“根據我們對上海、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稻米市場的調查分析,優質稻稻米市場需求年增長率達5%至6%,但優質稻米經常‘優質難優價’。”賀國良說。
江西田環糧食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熊細件說,國家連續多年啟動稻谷托市收購。但是托市收購沒有最大化體現“優質優價”的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植優質稻的積極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重點發展優質稻米產業”。在近年東北一些地區的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發現,水稻最低收購價的質價政策主要取決于水分含量和雜質含量等指標,對稻米本身口感、品質等缺乏系統性要求。
據黑龍江省虎林市、江西省南昌縣一些地方干部介紹,由于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的質量標準并不完善,大量低質高產,不受市場歡迎的水稻進入國儲庫。加上當前水稻最低收購價格仍在引領市場價,農民種什么稻賣價都一樣,所以更愿意種高產的低質水稻,不利于調動農民調結構種優質稻的積極性。
“應該給予優質稻特殊扶持,完善稻谷價格形成機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建議,推進稻米種植供給側改革,必須解決“優質不優價”的問題。“可以考慮在最低收購價政策未取消之前,在收購中加入質量指標,促進優質優價,引導農戶種植品質更優的水稻品種。”他說。
同時,加快推進水稻市場化改革步伐。有關專家認為,水稻市場化改革要明確一個原則,即不要因水稻市場改革過多地影響農民種稻收入,可通過合理補貼的方式調節農民種稻收入。
進口增長迅速
在過去總產量不足的背景下,中國希望提高國內主糧的產量,實現主食的自給自足。中國2016年稻谷產量2.07億噸,產量連續6年站穩在2億噸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稻谷產量在屢創新高的同時,2013年以來,中國的大米進口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9倍,大米進口量從2012年的234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353萬噸,一邊是連年豐產后的“國產糧滿倉”,一邊是進口大米的連年增長。正如國家推行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時一樣,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因此,糧食供給依舊承壓,消費升級導致本土商品不能滿足需求以及國內糧價相對高導致本土農作物競爭力下降。
中國進口大米,對國內市場會否產生一定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以進口美國大米為例,美國大米受到配額限制、運輸成本等影響,可以定位為高端米。短期來看或將對中國大米價格等方面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長期來看,也會倒逼國內稻谷生產實現優質化。
另有關專家表示,大米作為國人的主糧不可過于依靠國際市場來保證自身糧食安全,不能走大豆行業全面開放的發展路線,使行業在國際上缺乏話語權,被動接受國際資本的支配。
以消費需求促產業升級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大米的要求已由過去的“吃飽”轉為“吃好”,對口感、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價格相對較高的優質大米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在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米加工企業和種糧農民紛紛轉向種植和加工優質米。熊細件表示,現在普通米市場不行,但優質米依然較堅挺,“與三年前相比,我們銷售的普通米減少了60%,但優質米每年在按15%的幅度增長”。
江西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劉龍恩表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3—4元/斤甚至5—6元/斤的優質米。此外,還有一些高端消費群體購買的是10元/斤左右的綠色有機大米。這需要加工企業生產優質稻,業內人士表示,加工企業紛紛轉向加工優質米,占據一定價格優勢走市場,或根據行業標準提升稻米品質,爭創“中國好糧油”品牌,發掘新的線下銷售渠道。
有關專家表示,稻米產業鏈依靠低價競爭的發展將愈加艱難,品質、品牌或逐步成為市場廣泛認可。其次,市場主體要趨于規模化、品牌化。目前國家糧食局已發布了首批“中國好糧油”產品,預計到2020年糧油優質品率提高30%以上。
在消費需求的改變下,優質米市場更加廣闊,對農戶而言不調整種植結構,將面臨“賣糧難”的問題。農民可與采購主體建立訂單種植模式,根據企業、市場需求從水稻種子源頭開始提升糧質,提高種植、管理技能。
因此,為解決稻米市場“產業病”,需要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全方位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國內、國際市場變化要求,提高國內大米國際競爭力。(記者 王金臣 綜合報道)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