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讓更多的貧困留守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致富,過上了曾經夢想的生活,將民政資金帶來的溫暖送到更多的角落,不僅是中國藏毯協會的目標,也是結古鎮、索卜溝村通向扶貧攻堅更高峰的基石。
積極探索產業扶貧道路
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總人口2.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9%,面積807.7平方公里,海拔3681米,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起點低、基礎差、產業基礎薄弱等成為貧困的主要原因。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丹麻鎮索卜溝村地處腦山地區,平均海拔2500米,村民全部為單一的土族,分別居住在山溝南北兩側的半山腰上,土地貧瘠,農田水利設施基礎薄弱,種植條件有限,人均種植面積少,是一個典型貧困村。2017年6月底,中國藏毯協會根據民政部、青海省民政廳相關項目要求,派駐工作組分別入駐結古鎮、索卜溝村,正式實施“中國藏毯協會農牧區留守人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
青海省玉樹州總面積26.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3萬,其中藏族26.97萬人,占總人口的95.28%。全州258個行政村中有7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達8.1萬人,占總人口的28.63%。其中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結古鎮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起點低、基礎差、產業基礎薄弱,更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海東市互助縣索卜溝村位于腦山地區,全村共有5社,207戶845人,其中,貧困戶84戶383人、低保戶6戶18人、五保戶7戶10人、殘疾人14人,未婚男性27人,供養1名大學生家庭14戶,供養2名大學生家庭1戶,供養高中生家庭24戶。全村現有耕地面積2748.4畝,其中退耕還林100.4畝。種植農作物以土豆、油菜和小麥為主,少量種植蠶豆。由于地處深山,耕地均為15度以上坡地且人均面積少,農田水利設施基礎薄弱,無法開展大規模機械化耕種,農作物生長受氣候條件限制,畝產量僅300~400斤,村里土地貧瘠,缺少資源,沒有任何企業,村民缺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年人均純收入僅2200元。同時,索卜溝村依然沒有連通互聯網絡,外界信息相對閉塞,加之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意識較為保守,新事物接受起來較為困難。
大部分村民世代從事農忙時節耕種和農閑時打零工的重體力勞動,以此解決溫飽及日常開支,不愿離開自己的土地,微薄的收入難以改變貧困的現狀。村里部分家庭因為家中有慢性疾病患者、殘疾人和在校大學生等原因,導致勞動力相對不足,家庭負擔較重,僅依靠家中現有人員種地的微薄收入維持基本生活,沒有能力從事外出務工等形式增加收入。村里受地理環境和資源匱乏的限制,暫時沒有開展綜合服務接待、農家樂和村辦企業條件,無法通過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村名收入致富。
因此,根據結古鎮、索卜溝村的實際情況和中國藏毯協會行業協會優勢,協會扶貧工作組確定了通過發展簡易藏毯加工、實施產業扶貧這樣一條符合結古鎮、索卜溝村實際的扶貧路子。
瞄準“窮根”所在好鋼用在刀刃上
協會于2017年2月27日申報的“中國藏毯協會農牧區留守人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于5月9日立項,項目第一批財政資金于6月21日下達后,項目正式進行實施階段。協會根據民政部、青海省民政廳相關項目執行文件和《項目申報書》要求,落實配套資金,制定了項目實施工作方案,建立工作領導小組,由專人負責項目實施工作。協會項目領導小組抽調精兵強將于2017年6月底駐玉樹州結古鎮、海東市索卜溝村開始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組織召開村兩委班子碰頭會,并通過走家入戶講解,傳達學習了民政部和青海省民政廳關于“中國藏毯協會農牧區留守人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的精神,廣泛宣傳了通過民政部項目培訓后留守人員在家門口織毯致富的意義,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