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投資流向折射出史詩級能源變革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01





      在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經濟復蘇步履維艱的背景下,2025年全球能源投資將創歷史新高。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布的《2025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025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達到創紀錄的3.3萬億美元,其中清潔能源投資將首次占能源總投資的2/3,有望達到2.2萬億美元 。這場投資變革的背后,既有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決心,也暴露出電網基礎設施滯后、區域發展失衡等結構性矛盾。


      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劇增


      國際能源署的預測不僅折射出《巴黎協定》的約束力,而且凸顯了能源安全焦慮對投資決策具有重塑性的作用。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在紅海危機、歐洲能源短缺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下,各國政府和企業正將能源轉型視為抵御風險的戰略屏障。"


      2025年太陽能領域的全球投資額預計達到4500億美元,其中分布式光伏占比將升至38%。中國江蘇省一座新建的發電裝機容量為10吉瓦的光伏工廠,單位投資成本較5年前下降了42%,度電成本已低于燃煤電廠。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則通過"光伏+儲能"計劃,使得居民平均電費下降了27%。這種技術迭代與政策創新的共振,推動太陽能從補充能源向主力電源躍遷。


      電池儲能領域的投資以650億美元的體量緊隨太陽能投資之后,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年均提升7%,成本則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特斯拉內華達州超級工廠的4680電池生產線通過干電極技術將生產成本削減了30%,為虛擬電廠、電動汽車充換電網絡提供了關鍵支撐。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特斯拉建設的虛擬電廠已聚合5萬戶家庭儲能系統,夏季用電高峰時段可貢獻300兆瓦的調峰能力。


      核能投資復蘇也成為焦點。過去5年,全球核能領域的資金流入增長了50%,2025年有望達到750億美元。今年3月,法國選擇在諾曼底重啟核電建設,在可再生能源間歇性難題破解前,核能作為基本負荷電源的戰略價值再度凸顯。


      中國能源投資從量變到質變


      《報告》指出,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投資國,并引領全球清潔低碳能源技術投資增長。中國的清潔能源產業鏈已具備系統性優勢,控制了全球80%的多晶硅產能、70%的動力電池產能、60%的風電整機產能。在青海塔拉灘,中國建立的全球最大光伏發電基地年發電量達到15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480萬噸。


      十年前,中國能源投資70%流向化石能源,如今清潔能源投資占比突破85%,投資結構的演變同樣具有代表性。比亞迪在安徽合肥投建的刀片電池工廠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而且通過中歐班列出口至德國等其他國家。此外,寧德時代與印尼國企合作的紅土鎳礦開發項目將電池材料自給率提升至65%,重塑了全球動力電池供應鏈格局。


      這種戰略轉型正引發連鎖反應。中國光伏企業承建的阿聯酋Al Dhafra電站以1.35美分/千瓦時創全球最低電價紀錄;上海電氣在迪拜建設的700兆瓦光熱儲能電站實現了24小時連續發電。中國技術、標準與資本的三重輸出,推動新興市場國家跨越式進入清潔能源時代。


      隨著國際能源合作的不斷升級,中國的能源投資版圖已跨越國界。在巴西,國家電網控股的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將亞馬孫水電送至里約負荷中心;在阿根廷,中國電建承建的400兆瓦Cauchari光伏電站可滿足16萬戶家庭用電。這些項目不僅輸出了設備,而且傳播了中國特高壓、智能電網等核心技術標準。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區域布局也呈現新特征。西部"風光氫儲"一體化基地加速崛起,新疆準東、甘肅酒泉等地規劃建設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東部沿海則聚焦核電和海上風電,廣東惠州太平嶺核電站、江蘇如東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相繼落地。這種"西電東送、海風登陸"的格局,優化了能源資源配置。


      傳統能源投資結構發生變化


      雖然清潔能源領域投資高歌猛進,但油氣領域投資也將維持在1.1萬億美元。不過,結構性變化已悄然發生:美國在頁巖油領域的投資預計將下降12%,中東地區國家LNG項目的資本開支將增長23%;卡塔爾北部氣田擴建工程單筆投資達到280億美元,液化產能將占全球增量的15%。這種轉移折射出能源安全邏輯的演變,即從保障本土供應轉向掌控全球貿易樞紐。


      2024年,全球煤炭投資穩定在1200億美元,其中印度在煤炭領域的相關投資持續加碼。印度古吉拉特邦配備超臨界技術的燃煤發電機組展現出強大競爭力,供電煤耗已降至280克/千瓦時,接近燃氣發電機組的水平,顛覆了傳統燃煤發電高耗能的認知。《報告》指出,印度新建燃煤發電機組普遍預留碳捕集接口,設計運行小時數較十年前下降了40%,更多承擔調峰職能而非基本負荷角色,凸顯出煤炭利用模式正發生深刻轉變。


      全球范圍內,各傳統能源巨頭也在嘗試重塑商業模式。殼牌在荷蘭鹿特丹建設的"氫能樞紐"將煉廠氫氣供應擴展至工業、交通領域;道達爾能源在阿曼規劃的5吉瓦綠氫項目配套25吉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目標直指歐洲氫能市場;沙特阿美通過Aramco Ventures基金累計投資了120家清潔能源初創企業,布局碳纖維、固態電池等前沿領域。


      電網投資相對滯后


      《報告》表示,電網領域的投資相對滯后。但發電側在清潔能源投資熱潮的推動下,投資呈現出迅猛增長態勢,使得電網投資與發電裝機容量投資比例發生變化。在發電側投資狂飆的同時,電網領域卻僅獲得4000億美元投資。美國得克薩斯州電網因變壓器短缺導致光伏并網周期延長至38個月,德國海上風電項目因電纜產能不足被迫推遲并網。


      分布式能源的爆發式增長也在倒逼配電網智能化改造。德國意昂集團啟動"智能配網2030"計劃,為1500萬戶家庭安裝智能電表,實現需求響應、虛擬電廠等功能。中國南方電網在廣州試點"數字孿生電網",通過人工智能(AI)算法優化分布式光伏、電動汽車充電負荷,使區域電網損耗下降了18%。


      跨國電網建設成為新熱點。中國與蒙古國簽署協議,建設±500千伏直流輸電通道,將戈壁風電送至京津冀負荷中心;歐洲電網運營商聯盟規劃建設地中海、波羅的海海底電纜,構建覆蓋28個國家的超級電網。這些工程旨在實現風光資源的時空互補,提升系統韌性。而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GEIDCO)提出的"亞洲-歐洲-非洲超級電網"構想,計劃通過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實現3個大陸的電力互聯,覆蓋全球50%的電力需求。


      2025年,全球微電網市場發展投資預計達到250億美元,與以往相比有顯著的增勢 。印度塔塔電力公司在拉賈斯坦邦建設的"光伏+儲能+柴油"微電網為500個村莊提供可靠電力。非洲Bboxx公司通過"即付即用"模式在肯尼亞、盧旺達部署100萬套太陽能家用系統,配套4G網絡實現遠程監控。中國的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微網4.0"解決方案集成光伏、儲能、柴油機、AI控制器,可在15分鐘內完成離網到并網模式的切換,適用于海島、礦區等極端場景。


      能源投資將呈現三大趨勢


      《報告》預判,2025年~2030年,全球能源投資將呈現技術突圍、安全重構與區域分化三大趨勢。


      首先,清潔能源競賽趨向白熱化,技術迭代與市場重構并行。太陽能、氫能、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將催生萬億級市場,但競爭邏輯已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壟斷"。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生效后,我國光伏企業加速了歐洲本土化產能布局,隆基綠能在德國建設了3吉瓦的組件工廠,天合光能收購了西班牙光伏跟蹤支架企業Nclave,深度嵌入歐洲供應鏈。


      其次,能源安全內涵重構正從資源控制轉向產業鏈控制,全球能源安全戰略正從"保障供應安全"轉向"維護產業鏈安全"。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利用369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補貼吸引了全球電池企業赴美建廠,如韓國LG新能源公司在亞利桑那州建設了電池工廠,以配套特斯拉的超級工廠需求。日本則構建了"氫能供應鏈聯盟",JERA公司規劃在文萊建設液態有機氫載體工廠,目標是2027年實現氫氣跨海運輸,并與澳大利亞合作開發褐煤制氫項目。


      最后,新興市場分化加劇,印度、東南亞成為清潔能源投資新熱土。印度通過"太陽能聯盟"計劃擬在拉賈斯坦邦建設50吉瓦光伏基地,配套比亞迪的儲能電池工廠。越南則憑借1.2億千瓦水電資源吸引中國能建承建500千伏南北輸電工程,緩解"北電南送"的困局。


      在這場史詩級能源變革中,投資流向既是晴雨表,也是指揮棒。當中國光伏組件占據全球集裝箱海運量的8%,當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用20%的資產配置綠氫,一個全新的能源秩序正在形成。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經濟增長與實現氣候目標間尋求平衡,將成為未來十年所有經濟體的必答題。(趙華  資料來源:國際能源署網站)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