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世界奶業大會上,有機構預測,全球乳制品供應將出現3000萬噸的缺口,這也意味著各國企業有更多的投資機會和空間。“全球乳制品供應缺口將是中國企業的機會。”荷蘭合作銀行亞洲區農業及食品研究部負責人DirkJanKennes表示,“中國乳企有提升供應量的能力,還有技術投資的能力。中國乳制品進口量會逐漸減少,甚至還能幫助全球市場填補3000萬噸的供應缺口。”然而有關調查顯示,處于增長困境中的中國奶粉企業,似乎還沒有出海“搶食”的打算。
國內奶粉市場持續萎縮
“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全球乳制品企業來說也可以形成商機,比如人們會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對于營養物質有更高的需求和期待。”DirkJanKennes表示。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生鮮乳(原料奶)產量3932萬噸,同比增長6.8%,但液態奶消費出現8年來的首次下降。另據2023年1月中國奶業貿易月報統計,2022年,我國共計進口各類乳制品327.19萬噸,同比減少17.1%,進口額139.36億美元,同比增長0.8%。嬰配奶粉行業則是從2021年就開始呈現持續下滑態勢,2022年以來更是受到多方面內外部因素影響,行業遭遇了市場萎縮、亂價、渠道內卷等一系列難題。
在業內看來,出生人口的持續減少是市場萎縮的主因。2022年,國內全年新出生人口956萬人,連續第6年下降,相比于2016年的1883萬人幾乎腰斬,導致嬰配奶粉市場規模快速下滑。澳優董事長顏衛彬就曾透露,中國嬰配奶粉的市場總量從2018年、2019年的90萬噸開始下滑,預計未來幾年在60萬噸、70萬噸的水平。
市場的萎縮加上行業競爭的加劇,讓國內奶粉企業的日子不好過。近日,國產奶粉頭部企業中國飛鶴公布了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收入95.8億-98.7億元人民幣,與上年同期持平;綜合凈利潤約為14.5億-17.5億元,同比減少23.2%-36.4%。對于綜合凈利潤的下滑,中國飛鶴將其歸于人口下降、行業競爭壓力增大,以及上游原生態牧業的凈虧損。此前健合集團也公布了半年業績,嬰配奶粉銷售額降幅相比于一季度收窄,但同比仍有雙位數的下降。
與此同時,我國乳制品進口量大幅下降,今年1-5月,大包粉進口量減少33.8%,包裝牛奶進口量減少31.8%。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認為,近兩年我國養殖端面臨奶源過剩與去庫存的巨大壓力。
乳企尚未做好“出海”準備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市場被認為是嬰配奶粉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場,也引來了全球乳企的布局。DirkJanKennes指出,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是乳制品快速增長的市場,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于奶制品有更高的需求。但人口增長趨勢已經放緩,這也使得市場呈現新的挑戰和機會。他認為,人口結構的變化,會推動乳制品消費需求和產品結構變化,隨著中國人口的變化,嬰配奶粉重點市場會從中國轉向非洲。
聯合國官方網站信息顯示,非洲是目前人口增長最快的大陸,預計從現在到2050年,非洲將占全球人口增長的一半以上。
面對國內縮量內卷的局面,在業內看來,國內奶粉企業目前產能過剩,未來的增長要么在品類上做增量,比如營養品、寵物食品等,要么就要開辟更多新市場。
目前健合集團、澳優等借助海外工廠,已經開始嘗試在其他國家市場的銷售,但國際市場銷售在總銷量中占比都相對較小。“佳貝艾特目前在南非有銷售,2022年賣出20多萬罐,今年會逐步加大在非洲的布局和投入。”澳優方面表示。
然而,目前大多數國內奶粉品牌似乎對“出海”還沒有準備充分。
據了解,國內奶粉出海受到當地法規和文化融合等問題的困擾,每一地針對嬰配奶粉都有不同的法規,產品、市場推廣等都必須遵循,比如在一些國家不能做奶粉推廣、不能做奶粉促銷,所以很多中國式的打法無處施展;而且如何實現文化認同與融合,打造有戰斗力的當地銷售團隊,對于國產奶粉品牌都是新課題。另外,國內的原奶成本較高,而且國內對嬰幼兒奶粉的要求更嚴格,研發成本和品質管控的成本更高,因此在成本上也并不具備競爭力。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目前國內奶粉企業在國際市場銷量還比較小,雖然非洲屬于出生率較高的市場,但購買力并不高,市場機會仍待確認。相比之下,靠近中國的東南亞市場機會可能更大一些。不過東南亞市場也是各大國際乳業巨頭布局的重點市場之一,市場競爭之外,中國奶粉品牌還要解決一些成見難題。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