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賦能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5-18





      近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中醫藥領域的關注焦點,業界紛紛看好科技創新賦能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中醫藥人工智能、新藥創制等備受矚目,相關研發項目加快乘勢推進。中醫藥前沿科研也不斷走深,著力突破關鍵科學問題。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醫藥新質生產力巨大潛能激活可期。


      數智賦能中醫藥強基層


      中醫人才緊缺、服務能力不足……面對種種挑戰,基層中醫藥服務提升受到關注,技術創新被視為抓手之一。近年來,業內人士日益將目光投向中醫藥人工智能,醫工融合步伐加快。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一批新產品、新項目落地試點,服務基層效果初顯。


      近日,廣州探索AI助力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的試點,受到不少當地居民點贊。在廣州市天河區石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只需要坐在一部智能中醫體質辨識儀前,面對屏幕攝像頭拍攝幾張面部和舌頭的照片,再回答5道問題,就會在手機上收到一份詳細的中醫體質辨識報告。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人工智能中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伍駿介紹,該智能中醫設備的基礎是一套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模型,模型由三甲醫院的中醫專家進行訓練,通過機器學習“掌握”了體質辨識能力,可根據面部和舌頭圖像識別用戶體質類型,進而輸出相應的個性化調理方案。


      2023年7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承擔的“廣州市三級名中醫工作室”建設項目下沉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借助華南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AI智能中醫體質辨識儀,開展“AI智能中醫體質辨識”治未病服務項目。截至2023年10月,該項目服務已累計覆蓋廣州市內11個社區,服務社區人群1.2萬多人次。


      “有了智能設備,過去耗時約20分鐘的中醫體質辨識,現在只需2分鐘就可以完成。”石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海文說,人工智能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服務效率,居民也樂于參與,配合度更高。


      “人工智能的相關應用,對醫療資源不足的基層尤為重要。”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信息工程學院醫學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王正飛說,人們都喜歡看老中醫,是因為傳統中醫診療中醫生的主觀經驗特別關鍵,而偏遠地區恰恰缺乏經驗豐富的醫生。“如果未來借助成熟的中醫藥人工智能輔助,基層醫生能獲得老中醫、名中醫同等的技術能力,提升其診斷準確度,應用前景將非常廣闊。”


      中藥創新研發惠及全球


      中醫藥是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近年來,國內中藥新藥產品和源于中藥的新藥研發持續推進,傳統醫學博大精深的復方、組分、成分,蘊藏著新藥創制的巨大潛力。


      1700多年前,有“嶺南醫祖”之稱的葛洪寫著《肘后備急方》,留下青蒿抗瘧的最早記載。受此啟發,我國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青蒿素,為全球抗瘧帶來了“特效藥”。


      廣州中醫藥大學是當時我國青蒿素抗瘧研究項目的主要參與單位之一,該校李國橋教授研究團隊研發的復方青蒿素藥物,如今為全球抗瘧提供重要支撐。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針對已有藥物存在的藥效時間短、服藥時間長、患者依從性差等問題,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抗瘧團隊開展復方青蒿素藥物的研發,并不斷升級。


      2004年至今,廣州中醫藥大學與廣東新南方集團共同組建廣東青蒿抗瘧團隊,成功研制出第四代青蒿素復方——青蒿素哌喹片,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被商務部列為我國援非抗瘧藥品。


      在非洲島國科摩羅,當地在中方幫助下實施“復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瘧疾項目”,通過全民服藥方式阻斷瘧疾傳播,取得顯著成效。科摩羅實現了瘧疾零死亡,發病人數下降98%,短期內實現了從高瘧疾流行區向低瘧疾流行區的轉變。


      “通過將青蒿素與哌喹的抗瘧疾有效成分結合起來,復方青蒿素解決了因單一成分引起瘧疾原蟲與蚊蟲等傳播媒介耐藥性的問題。”新南方青蒿藥業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已建成包括青蒿資源研究、南藥種植、中藥飲片、化學原料藥和制劑生產的完整青蒿產業鏈。


      在該公司位于廣東梅州的南藥資源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航天選育青蒿種子、同源四倍體育種研究、雜交選育等,培育篩選出優良品種,優良單株的青蒿素含量從原來單株0.5%含量提高到2.97%,產量翻番。“在其他地區種植的青蒿每噸可提取青蒿素5公斤左右,在廣東梅州豐順則可達12公斤,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南藥資源研究所種植負責人羅宗偉說。


      目前,青蒿素哌喹片已獲得全球40個國家專利授權和26個國家藥品注冊批件,全球3000余萬瘧疾患者受益。據介紹,該研發團隊正進一步加強青蒿素基礎機制研究,充分發揮青蒿素的綜合作用,進一步釋放中藥源頭創新潛力。


      攻關前沿科研尋突破


      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要求,我國中醫藥學界瞄準關鍵科學問題,組成科研隊伍踏入前沿領域的“深水區”“無人區”。


      2023年9月,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廣州正式啟動,這是目前我國中醫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依托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杭州極弱磁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院、廣東省中醫院等共同建設,聚焦中醫藥療效機理的攻關目標與任務,開展中醫學科的前瞻性、集成性、高水平應用基礎研究。


      “中醫證候及證候治療研究目前面臨著三大挑戰。”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認為,一是核心診療技術尚存在缺陷,二是中醫藥療效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三是中醫證候科學原理解析不夠透徹。“例如,病證結合診斷的生物學基礎不明,‘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診療規律不清,以及基于證候的方證對應中藥復方治療作用機理未明確。”


      記者了解到,該實驗室致力于攻克制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技術瓶頸,在中醫藥診療策略與機理、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基于“證候”的中藥新藥創制、臨床藥效評價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以證候為核心的“科學內涵-診療策略-優化方案-創新藥物”全鏈條融合創新技術體系。


      劉良表示,發展中醫藥科技和高質量中醫藥產業的時代已經到來,新質生產力也正是以這些前沿技術為核心,有望實現中醫藥從“現象到規律”的作用機理梳理、中醫藥拓展與應用、高質量產品研發,最終形成現代的中醫藥診療體系,提高中醫藥臨床價值。(記者 徐弘毅)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