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楊浦區數字貿易發展服務中心日前揭牌、全國首部數字貿易領域地方性法規《杭州市數字貿易促進條例》即將施行……今年以來,中國在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國內多地也在主動對接DEPA,相關項目建設發展提速。
業內人士指出,DEPA所具備的創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等,有助于中國在數字經濟、數字貿易領域贏得主動權。發展數字貿易將加快釋放外貿經營主體活力,形成外貿競爭新優勢。
多地主動對接DEPA
自申請加入DEPA以來,中國國內多個地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對接DEPA,推動一些項目取得積極進展。今年以來,相關項目建設再提速。
商務部電子商務司負責人日前在介紹前4個月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情況時表示,上海“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建設進展良好,38項試點舉措中有36項啟動實施。
5月15日,上海市楊浦區數字貿易發展服務中心揭牌。其旨在不斷優化區域內營商環境,支持推動數字貿易發展,幫助企業把握全球貿易新機遇,同時也為上海“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建設增添新的助力。
記者了解到,楊浦區現有數字經濟相關企業7000余家,2023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達2600億元,占全區企業營收總額的40%以上,實行貿易數字化、發展數字貿易是必然之舉。
當前,楊浦區正積極參與上海“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和上海DEPA合作區建設,通過發揮在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和數字平臺上的集聚優勢和賦能作用,以堅實的數字產業基礎為跨境貿易注入活力。
自6月1日起,《杭州市數字貿易促進條例》將正式施行。該條例在國內創下多個首次:首次明確數字貿易的法定概念、范圍和業態模式,首次立法明確政府可以推動制定和實施數據跨境流動的規則,首次明確政府各部門在促進數字貿易發展中的職責……
“該條例的出臺是杭州市以法治化手段促進數字貿易發展的新舉措。”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表示,這是全國首部數字貿易領域的地方性法規,通過地方立法為我國數字貿易發展提供杭州方案。
杭州數字貿易發展居全國領先地位。數據顯示,2023年杭州數字貿易進出口總額達3190.7億元,占浙江全省的四成以上。條例起草者之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表示,杭州有產業基礎和先發優勢,在先行先試中遇到的制度性堵點、短板,亟待通過立法予以破解。“立法將進一步構建杭州數字貿易核心競爭優勢,為我國數字貿易的創新發展貢獻杭州力量。”
優質的營商環境特別是數字營商環境,是保障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條例明確,實施包容審慎的數字貿易監管政策,采取“沙盒監管”等方式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數字貿易監管模式。“立法體現的制度創新將進一步促進企業提升創新活力。”李俊說。
形成外貿競爭新優勢
近年來,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熱點,數字貿易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38萬億元,增長15.6%;參與跨境電商進口的消費者達1.63億。中國成為全球數字貿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作為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中國正在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商務部近期印發的《數字商務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創新數字轉型路徑,提升數字賦能效果,做好數字支撐服務,打造數字商務生態體系,全方位提升商務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我國數字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擁有科技、產業、規則競爭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數據跨境流動、數據資產定價及交易、數字貿易規則掌控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基礎。”
劉英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推動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并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中增強比較優勢,就要在規則制定上走在前列。“DEPA所具備的創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等,有助于中國在數字經濟、數字貿易領域贏得主動權。”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稱,數字貿易創造了新的貿易業態和貿易模式,能夠有效緩解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從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貿易成本。發展數字貿易,可促進貿易便利化,減少無效的中間環節,提高貿易對接效率。“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能夠推動外貿全流程各環節效率提升,提高外貿進出口的便利性,加快釋放外貿經營主體活力,形成外貿競爭新優勢。”(記者 李可)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