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近日召開的縣域綠色低碳發展研討會上了解到,隨著農村能源革命持續推進,以分布式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正逐漸取代散煤、秸稈,有望成為農村電力和供熱的新主力。
促進鄉村振興
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處長劉曉龍表示:“農村傳統的生產用能和生活用能需要進一步發展,以往的散煤和秸稈燃燒熱效率低、污染大,可用作生物質能開發的大量固體廢物難以處理。此外,農村化石能源基礎設施薄弱,且價格相對較高,阻礙農村產業發展。但農村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低、阻力小,資源和需求統一,有巨大發展空間。”
此前,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通知,經申報、評估和審核,將河北省圍場縣、山西省浮山縣、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等15個縣(市、區、旗)納入首批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名單。國家能源局等多部門印發的《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建設方案》提出,到2025年,試點縣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占比超過30%,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占比超過60%。
劉曉龍表示,近年多地將光伏和畜牧養殖、農業種植、林業治沙等產業結合,提高了農村土地利用經濟性。熱泵、電鍋爐等多種新能源供熱手段逐漸取代散煤燃燒。未來,農村可立足綠色制造業,吸引一批就業人口,成為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
加強土地監管
近年大力推進農村光伏開發的同時,用地問題浮出水面。去年開始,各級政府逐步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隨著新能源用地政策逐步收緊。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被國家能源局列入整縣光伏推進名單,靈丘縣能源局局長郭云鵬表示,當地已初步形成風電、光伏、儲能等能源產業集群發展格局,新能源總裝機達888.43兆瓦。“我們兼顧生態和耕地保護,能源項目大多利用荒地、棄用地、坡地等開發建設。”
北方光伏電站規模化開發中,存在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加劇了原本脆弱生態的“二次退化”。光伏發電項目在光伏陣列安裝、電纜溝開挖、逆變器和升壓站建設期間,對原有的地表植被容易造成破壞。項目運營后,為防止電弧火災,電站往往需要冬春季節清理地面,造成地面長時間裸露,且為了不遮擋陽光不能栽高于兩米的樹種,客觀上加劇了水蝕、風蝕發生頻率與強度。
郭云鵬指出,當前光伏開發生態修復仍缺乏有效監管。依照相關規定,光伏開發企業會在事前上交保證金,保證開發后的水土保持和土地復墾,但生態修復的實際費用可能遠高于保證金。“應建立評價機制,優質項目發電可獲得優先調度。”
重視安全問題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3年全國分布式光伏裝機達到9628.6萬千瓦,其中戶用光伏4348.3萬千瓦,部分縣域的屋頂資源交由企業統籌,由于粗放式開發,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發布報告的《縣域低碳轉型與綠色發展》指出,房屋安全是影響屋頂光伏推進的重要因素。縣域民房,尤其是農房在建造設計時并未考慮大量屋頂承重需求,部分光伏開發企業在安裝屋頂時對房屋結構考慮不足,導致房屋結構損壞,對人員安全造成威脅,影響了居民的安裝意愿。
“受配電變壓器容量和區域消納量制約,目前靈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納容量為零。我縣分布式光伏接入電網等級為10千伏電壓,但區域消納水平是根據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計算。”郭云鵬表示,這導致光伏綠電消納困難。
對此,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指出,戶用光伏大量接入讓配電網承受很大壓力,易造成配電變電器過載、電網電壓高、降低電能質量等問題。對此,我國多地正推行“整村匯流”,將屋頂光伏資源整合開發,選擇合適容量的逆變器進行配置,可將區域內的光伏項目集中匯流至10千伏高壓母線并網。(實習記者 楊沐巖)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