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金融亟須構建可持續體系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17





      如何構建一個既能促進科技創新又能保障金融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金融體系,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日前,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與會嘉賓認為,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正在成為新勢力,我們需要反思科創領域哪些環節是缺錢的,哪些環節是真正需要金融來賦能的,而不是簡單的大而化之。


      銀行如何發揮主導作用


      我國的金融體系中,銀行信貸處于主導地位,所以科技創新離不開銀行機構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如何使銀行發揮主導作用?


      浦發銀行董事長張為忠表示,以前,依靠“基建-房地產-金融”的“舊三角”模式,金融在房地產和基建領域做得順風順水,享受了40年紅利。現在,隨著“科技、產業、金融”成為“新三角”,商業銀行要有一個重新定位,從長周期來看,如何服務科技企業一定是久久為功的。


      與會嘉賓表示,科技崛起,必須要利用金融。而金融的發展,又必須要以科技金融作為邊際增長點。


      “從科創鏈、資金鏈、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中國缺資金的環節不是現在很多人討論的科創企業的融資、產業化的融資,而是基礎研發和復合型人才培養上的融資,其規模還是少得多。”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說,要反思金融如何匹配科創企業的需求。


      “要深化改革,健全銀行機構支持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尹艷林認為,應加快商業銀行的轉型發展,加快數字化轉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對科技企業的風險評估和金融服務能力;積極發展投貸聯動的模式,突破傳統的單一的信貸模式,開展“內外結合”的投貸聯動業務。同時,鼓勵設立專營機構,并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


      確保長期投資有通暢的退出渠道


      我國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一直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格局,難以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如何以股權投資基金為核心,構建可持續科技金融體制?


      科技創新的早期投資失敗率非常高,甚至經常“血本無歸”。因此,與會嘉賓認為,股權投資基金是支持科創產業化的一項制度性安排,完善股權投資基金制度,需要大量耐心資本的供給,確保長期投資有通暢的退出渠道,形成“募投管退”全鏈條閉環高效運行。


      “現在一級市場投資中,退出是大問題,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包括要求回購的官司也越來越多,這就說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陳文輝認為,需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特別是注冊制改革,發展并購市場,確保退出渠道的通暢。


      國泰君安證券總裁李俊杰表示,在專業性的基礎上,投資和融資要相協調,有更多耐心資本、長期資本,形成一個暢通的科技、產業、金融的循環模式,這樣才可持續。


      劉元春指出,中國有很多金融工具,包括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地方投融資平臺、地方產業基金、投資基金等,因此要搞清楚,這么多金融工具到底要“開哪把鎖”?在構建科技金融體系的過程中,中國要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并進行系統布局。


      監管要把創新空間留出來


      科技金融的發展,對監管機構也提出了挑戰。從監管的角度來看,與會嘉賓認為,需進一步完善銀行信貸的監管體系。要給予銀行科技金融創新更高的風險容忍度,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機制。同時,還要發揮再貸款貨幣政策工具的積極作用,支持科技信貸。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陳文輝表示,監管部門也負有責任要支持鼓勵商業銀行的創新。重視風險和鼓勵創新并不矛盾,通過創新才能解決金融的發展方向問題,才能在新的形勢下更好地做好風險管理。


      “發展不停步,監管要適應。”尹艷林舉例,《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不能直接做投資,隨著科技金融發展,慢慢地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也要做出適應性的調整。


      陳文輝也呼吁,監管要把金融機構的創新空間留出來。因為科技金融是原來傳統的金融功能或金融模式所覆蓋不到的,要有一定的寬容度、容忍度,鼓勵金融機構有一些創新模式的出現。


      劉元春同樣表示,一定要認識到科技金融是“創新上的創新”“二階創新”,監管一定要進一步強化負面清單管理,進一步強化創新的容錯和容忍度。(記者 王淑娟)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