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正在提速擴圍。9月2日,中國船舶集團下屬兩家 A股上市公司--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均發布公告表示,雙方正在籌劃由中國船舶通過向中國重工全體股東發行 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中國重工;9月8日,鹽湖股份宣布,青海省國資委、青海國投與中國五礦及其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計劃共同成立中國鹽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央企重組步伐加快
推進國企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據了解,國有經濟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有兩種形式,其一是微觀層次的企業重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的產品結構、資本結構與組織結構的調整,企業外部的合并與聯盟等;其二是宏觀層次的產業結構調整,資產重組是指企業改組為國有企業時將原企業的資產和負債進行合理劃分和結構調整,經過合并、分立等方式,調整合并。
今年以來,央企重組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廣晟有色實控人由廣東省國資委變更為中國稀土集團,華潤集團擬超百億元入主長電科技,保變電氣控股股東兵器裝備集團與電氣裝備集團進行輸變電裝備業務整合……據相關統計,2024年1月至7月初,國有企業整合重組事件數量同比增幅超過120%。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是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攻堅之年,要力爭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其中,加大市場化整合重組力度,是改革工作的重頭戲。國務院國資委、證監會等部門今年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加快并購重組接連發聲,多次提出“加大并購重組改革力度,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支持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并”等。
提升核心競爭力
圍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結合“十四五”規劃的深入落實和“十五五”規劃的謀劃實施,以市場化方式推動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統籌配置國有資本,有力推動“三個集中”,即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一條主線,通過這一方式可以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助推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表示,此舉為國有企業在戰略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方面指明了新的方向。除了體制機制的改革外,更重視功能使命的更新,特別是在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持以及強化核心功能等領域。此外,優化國有資產的資源配置亦是重組整合的關鍵議題,尤其涉及剝離和處理“兩非”“兩資”資產、激活存量資源,以及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
據介紹,部分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在于其資源的壟斷性,因此需要更強調市場化經營,以市場化改革促進壟斷資源優化配置。決定明確,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健全監管體制機制。
另外,能源、鐵路等行業具有自然壟斷屬性,長期以來這些領域國資規模巨大但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部分行業還可能利用其壟斷優勢隨意擴張。專家表示,接下來要對壟斷環節與競爭環節進行分離,加快競爭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通過市場化競爭激發國有經濟的強勁活力。
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
當前,國務院國資委正在部署推進央企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聚焦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15個重點產業領域方向,推動央企加快布局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專家認為,國企過去較多布局傳統產業領域,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相對滯后。深化國企改革就要進一步健全新興產業培育機制,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事實上,深化改革就要動真碰硬,敢闖“深水區”。著眼于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要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使國資監管效能切實增強。對此,決定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
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進一步厘清各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強化章程管理,健全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制度機制,分層分類、動態優化黨委(黨組)前置研究事項清單,提升董事會建設質量,深化落實三項制度改革,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加快建設現代新國企、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另外,國務院國資委還將完善主責主業管理,強化政策協同,同時加強與紀檢監察、巡視、審計等各類監督力量的貫通協調,把出資人監督問責與干部考察任用、紀檢監督執紀等結合起來,做強監督力量,建立穿透監管“縱向到底”的制度,讓監督真正“長牙”“帶電”,形成剛性約束。(依琰)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