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金融機構看好中國市場 加快在華業務拓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4-23





      近期,多家外資機構發布最新研報,表示看好中國市場前景,也有越來越多外資金融機構加快在華業務拓展,這些信息都充分展示出專業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和長期看好的態度。


      看好資本市場前景


      在發布的研報中可以看出,外資金融機構持續看好中國市場前景。


      高盛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付思表示,今年年初以來,全球主動型基金和海外對沖基金在此輪 AI行情驅動下有小幅加倉,但整體依然處于歷史低位,可賣出空間有限,下行風險較小。從中長期來看,全球配置型資金在A股市場有回流和輪動的可能性。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表示,當前,滬深300指數和全部 A股的靜態市盈率為11.7倍和13.8倍。目前 A股市場的股票風險溢價仍比長期均值高出1.7個標準差,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放眼全球,當前滬深300指數的估值較之 MSCI新興市場(剔除中國)指數有12%的折價,溢價低于21%的歷史平均水平,較低的估值水平可能使得 A股市場具有更高的韌性。


      匯豐最新發布的"新興市場投資意向調查"顯示,中國新一輪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提振了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整體信心。其中,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對于新興市場前景是最大的利好因素,這一比例顯著高于去年12月調查的29%。


      聯博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朱良說:"中國資本市場歷來主要由內部因素驅動,因此成為境外投資者分散風險的較好標的。從整體來看,當前中國市場的估值比較低,還有很多現金流健康的優質企業,這些因素讓中國股票市場很有吸引力。"


      業內人士表示,外資機構對中國資產的看好,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持續向好,政策環境也在不斷改善,這些因素都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外資機構通常具有較為成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他們的觀點可能更具有參考價值。


      對于投資主線,外資機構主要聚焦 AI、消費、高股息等板塊。路博邁基金首席市場策略師朱冰倩認為,新質生產力仍是政策重點,中長期看好中國科技股后市的表現。


      付思表示,建議關注受益于內需的消費板塊(如服務互聯網、醫藥)和高股息個股。高盛中國金融行業分析師楊碩則表示:"當前A股和港股銀行股的股息率為4%至6%,對于長期投資者、價值投資者具有吸引力。如果銀行能夠加大分紅力度,股息率會更有吸引力,或觸發估值重估。"


      "在短期內,政策和外資的推動可能帶來市場反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聘導師柏文喜表示,要關注那些具備長期競爭力的公司,而不是盲目追逐短期熱點。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不如深入研究那些真正能夠從人工智能、科技突破和政策支持中受益的公司。


      加快在華業務開展


      當前,多家外資金融機構正加快在華開展業務,持續加碼中國市場。


      安盛集團旗下再保險公司的上海運營中心日前獲準在華開業。安盛集團副首席執行官喬治·斯坦斯菲爾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25年前相比,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技術創新一直存在。上海臨港的一大優勢在于數字化,這是其他平臺所不具備的。"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5年之后,這里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再保險平臺,我們將通過它開展業務。"


      今年3月底,瑞銀宣布,中國證監會已經準予備案其全資控股瑞銀證券,未來,瑞銀證券有望成為中國第五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


      今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領域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意見》,從允許外資金融機構開展與中資金融機構同類新金融服務、120天內就金融機構開展相關服務的申請作出決定、支持依法跨境購買一定種類的境外金融服務、便利外國投資者投資相關的轉移匯入匯出、完善金融數據跨境流動安排、全面加強金融監管等方面提出了20條政策措施,推動金融制度型開放邁向新高度。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推動意見各項舉措落實落地,認真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在金融領域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工作,持續推動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24年10月,境外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均在華設立了機構,境外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已有近半數進入中國。此外,目前,已有9家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獲準在華開展業務。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財經評論員張雪峰表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政策利好不斷,企業盈利能力也在提升。不過,對于普通金融消費者來說,投資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謹慎決策。需要關注市場波動,控制投資風險,保持理性投資。(記者 馬文博)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