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產品出口持續保持活躍 呈現出穩健增長態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06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在出口貿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以其特有優勢,在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及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數據,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52.25億美元,同比增長3%,創下了近5年來的同期新高。同時,農產品出口額在我國整體外貿出口額中所占的比例為2.8%,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持續保持活躍,且呈現出穩健的增長態勢。


      農產品出口潛力巨大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農產品出口額達152.25億美元,同比增長3%,創5年同期新高。水海產品、水果及制品、肉類表現亮眼。其中蝦制品猛增17.8%,葡萄出口激增124.9%,美國、日本為主要出口市場。具體數據如下。


      水海產品及制品的累計出口額為29.6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3%,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占比達到19.5%。具體來看,魚及制品的出口額為17.7億美元,同比增長5.8%;而墨魚、魷魚及制品的出口額為4.2億美元,同比下滑9%。此外,蝦及制品的出口額為3.4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17.8%。同時,藻類植物、章魚及其制品的出口額也分別實現了9.4%和3.6%的同比增長。然而,貝類、蟹類及其制品的出口額卻分別同比下滑了24.2%和6.5%。


      蔬菜、食用菌及制品的累計出口額為23.3億美元,同比略降0.4%,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占比為15.3%。其中,鮮冷蔬菜的出口額為9.4億美元,同比下滑2.2%;而冷凍蔬菜和干燥蔬菜的出口額則分別為2.4億美元和2.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和26.6%。此外,蔬菜制品和食用菌及制品的出口額分別為6億美元和3.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滑8.3%和增長4.5%。


      水果及制品的累計出口額為13.2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12.7%,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占比為8.7%。具體而言,柑橘屬水果、蘋果和梨的出口額同比分別下滑2.3%、3.9%和0.5%,而果汁和葡萄的出口額則分別同比猛增39.2%和124.9%。


      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為75.6億美元,同比增長3%;對RCEP國家的出口額為60億美元,同比微降2.9%;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額為32.8億美元,同比下滑4.3%;而對歐盟和金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則分別達到17.6億美元和15.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3%和4.1%。


      從我國前十大農產品出口省市的出口額及同比情況來看,山東省以34.4億美元的累計出口額居首,同比增長3.9%。廣東省緊隨其后,累計出口額為26.2億美元,同比微降2.7%,占比17.2%。福建省位列第三,累計出口額為16.5億美元,同比略增0.1%,占比10.8%。而云南省在前十位的出口省中,以39%的同比增長率位居增幅榜首。


      我國農產品出口也面臨著諸多發展機遇。新興市場如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在“一帶一路”倡議與RCEP紅利的驅動下,正成為我國農業全球化的關鍵跳板,我國農產品在這些區域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解決“走出去”堵點問題


      去年12月,海關總署圍繞外貿企業普遍關注的問題,推出《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通關便利十六條措施》,在“聚焦外貿優進優出穩存量”方面,推出一系列助推地方特色農食產品擴大出口的措施。各地海關進一步落實落細便利舉措,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推薦農食企業開展對外注冊;指導企業建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在出口的關鍵環節提供專業指導;實施預約通關、“云簽發”動植物檢疫證書等便利措施,助力地方特色農產品加速跑向國際市場。


      針對部分農產品出口中遇到的難題,各地海關持續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推薦農食企業開展對外注冊,解決農產品“走出去”遇到的堵點問題,助力地方特色農食產品“搶先”出口。


      針對不同國際市場需求、貿易規則不盡相同的特點,濟南海關所屬淄博海關關員幫助企業深入研究貿易國家法律法規與標準,克服保鮮食用菌出口通關難、運輸難、損耗大三大難題,引導企業走出“國內發菌、國外出菇,鮮菇就地上市”的農業產業化新模式,成功應對國外貿易措施和商業風險。通過在當地設廠生產鮮菇,出口企業自動獲得當地市場許可并迅速上市,縮短了產銷周期,提高了食用菌品質和利潤空間,加速了香菇走進國際市場的步伐。


      “新農人”吸引國外消費者


      家鄉的農產品如何賣出去?一根網線、一部手機,能說會道“新農人”玩轉直播“新農具”,助力當地優質農產品搭乘“直播快車”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隨著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的推進,農產品出口迎來新機遇,也為返鄉創業的青年提供了新舞臺。


      眼下,正值海口荔枝集中上市,一位“90后”新農人,就憑借英語特長,用“雙語”推廣家鄉的火山荔枝王。在海口建群村的果園里,“90后”的荔枝種植戶吳宇燕正在拍攝短視頻,用一口流利的英語介紹著家鄉特產。鄉土風情與國際表達的碰撞,讓這些視頻迅速吸引了海外買家的目光。去年荔枝采摘季,她通過短視頻帶動自家果園銷售荔枝超2000斤。


      吳宇燕作為返鄉創業者,主動學習短視頻制作和直播技術,結合英語特長,摸索出一條獨特的銷售路徑。據了解,海口火山荔枝生長在富含礦物質的火山巖土壤中,是當地標志性農產品。建群村已發展荔枝產業近30年,種植面積4000多畝,600多戶農戶參與其中。吳宇燕不僅拍視頻,還在荔枝園辦起直播課堂,手把手教村民用直播軟件拓展銷路。


      浙江寧波慈溪“90后”新農人鄔凱波種植的“陽光玫瑰”葡萄畝產能達到2000公斤至2500公斤,面積也從20畝擴張到80畝,每年的經營收入達到了150萬元左右,還叩開了澳大利亞市場的大門。去年10月,鄔凱波種植的陽光玫瑰葡萄終于出現在了澳大利亞的超市貨架上。初戰告捷,他乘勝追擊,繼續奔波在各類國際水果展,與不少客商簽訂了合作協議。鄔凱波說:“今年,我想再拓展一下海外市場,帶動周邊農戶往海外市場方向發展。”


      專家指出,在“三農”領域,直播帶貨等新興手段打破了鄉村農產品銷售的地域限制,讓農村好物出村進城,讓更多的鄉村勞動力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眾多“新農人”依靠多年積累的經驗,與時代同行,將鏡頭對準農產品,用手機連接市場,用淳樸鄉音將家鄉農產品帶向世界各地。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