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追趕”到“超越” 中國奶業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21





    核心指標總體水平優于歐盟標準 菌落總數實現劃時代進步

    從“追趕”到“超越” 中國奶業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7月13日,第十六屆中國奶業大會在廈門舉行,大會發布的報告《世界奶業中國方案:高質量引領的奶業現代化答卷》(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奶業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跨越了和奶業發達國家之間上百年的差距,蛋白質、脂肪、體細胞、菌落總數等核心指標的總體水平優于歐盟標準,中國牛奶已經是世界級的品質。伊利原奶的菌落總數更是遠優于歐盟標準,實現了劃時代的進步。


      核心指標總體水平優于歐盟標準 中國原奶品質實現突破


      奶業是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也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奶業在奶源基地、原奶質量、產業實力等多個維度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在第十六屆中國奶業大會期間表示,從關鍵指標看,我國規模牧場生鮮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別達到3.3%、3.8%,菌落總數、體細胞數等指標優于歐盟標準。規模牧場單產現在普遍都在10噸/年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奶業已從‘跟跑’‘并跑’邁向‘領跑’的新征程。”


      奶牛單產是衡量奶業發展水平的一個關鍵指標。目前,中國奶牛單產的平均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單產水平提升的同時,中國原奶品質已躋身世界一流。《報告》指出,目前,中國乳品質量達歷史最好水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牛奶成為中國人最安全、最營養的食品之一。


      具體來看,蛋白質、脂肪、菌落總數、體細胞是原奶品質的核心指標,也是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原奶標準的重要內容。數據顯示,中國規模化養殖場生產的原奶,乳脂率、乳蛋白率總體水平滿足歐盟標準的要求,體細胞數優于歐盟標準。


      降低原奶的菌落總數是全世界從古至今一直在著力破解的共同難題。數據顯示,我國奶業龍頭企業伊利集團使用的原奶,在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實現菌落總數平均值低于1萬CFU/mL,遠遠優于歐盟標準。


      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菌落總數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如培養基、培養溫度和培養時間等),每單位(如克、毫升等)檢樣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總數。牛奶的菌落總數客觀全面地反映牛奶在養殖端、貯存端以及運輸端的設備先進水平、綜合管理能力和衛生狀況。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家地區奶業標準都對生鮮乳中的菌落總數進行了限定。其中,歐盟、美國規定生鮮乳中菌落總數≤10萬CFU/mL。


      “面對每年使用的原奶接近1000萬噸的龐大基數,伊利原奶菌落總數平均值能連續兩年實現低于1萬CFU/mL,是一項劃時代的進步。”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說。


      “中國原奶品質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李勝利說,高質量的原奶對行業而言,為乳制品加工提供了優質原料,提升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了整個產業鏈的升級。對消費者而言,高品質的牛奶意味著更安全、更營養的食品選擇,增強了公眾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和認可度。中國奶的質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放心喝。


      《報告》也顯示,如今,中國牛奶受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和認可。2024年,中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大幅提升到40.5公斤,相對于1949年的0.4公斤,75年漲了100倍。


      模式探索+科技創新 走出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道路


      成績單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國奶業人的堅守和付出。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從牛奶產品“喝不到”到“有得喝”再到“喝得好”,從全球奶業“落后者”到“追趕者”再到“領先者”,背后是中國奶業人持續的探索和創新,走出了一條中國奶業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內蒙古素有全國“奶罐”之稱,全國有1/5的牛奶源自內蒙古,奶牛存欄量、牛奶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全國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來自內蒙古。


      近年來,伊利先后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地投資建設乳業集群項目。這些大規模、高質量的產業集群及奶源基地建設,成為提升中國奶業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強力引擎”。


      當前,規模牛場是中國奶牛養殖的主要形態,中國牧場的平均規模已在全球名列前茅。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存欄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78%。


      專家表示,“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面向市場的奶牛養殖投入大、專業性強,是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事。中國選擇了適度規模化經營的道路,在規模化基礎上不斷提升奶牛養殖的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數智化水平。


      “適度標準化規模養殖有利于疫病防治、糞污處理、奶牛飼喂,能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生鮮乳質量水平,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優勢,能從源頭上保障乳制品質量安全、增加奶農收入、實現奶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的奶牛養殖道路,讓平均單產水平提升了3倍多,更少的牛能擠更多的牛奶,減少了碳排放。同時,自產青貯的種養結合養殖場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替代部分化肥的使用,為綠色發展貢獻了中國奶業的智慧和力量。


      多年來,中國奶牛養殖業在提升規模化水平的同時,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為加快推進奶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呼和浩特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里,奶牛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舒適生活:智能風機自動調節牛舍溫度,除糞機器人定時清掃環境,精準飼喂系統按“牛”定制營養餐,甚至每天還有輕音樂相伴……


      “舒適的環境養出健康的奶牛,健康的奶牛才能產出營養的好奶。”牧場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通過“慧牧云智慧牧場管理系統”,牧場管理人員可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牛舍溫濕度、奶牛健康數據、飼料庫存等400余項指標,實現“一鍵式”遠程管理。管家、保安、保姆和醫生24小時隨時待命,全方位守護奶牛的健康生活。一系列舉措不僅讓奶牛產奶量不斷攀升,更使牛奶品質優于歐盟標準。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興未艾,中國奶牛養殖業大力推動數字工具和奶牛養殖加速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對奶牛養殖的各領域、各場景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提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創新能力。


      《報告》顯示,中國奶牛養殖業在飼草加工和收獲、飼喂、擠奶、糞污處理、環境控制等領域引入機械化設備,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引入奶牛養殖數字化關鍵技術與裝備。例如,伊起牛智慧牧業生態系統等數字化工具為全行業提供系統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此外,還引入飼喂、擠奶、清潔和消毒等智能機器人。如有的養殖企業將工業自動化、高效傳感及實時監測技術等與奶牛養殖過程相結合,研發投入品(草料)、牧場環境、飼喂擠奶等智能化控制關鍵技術與體系流程,實現奶牛養殖標準化、物料可控化、飼喂精細化、過程數據化,顯著提升原奶生產自動化技術水平,支撐我國現代奶業的轉型升級,保障產品質量。


      多維度發力 開創中國奶業更美好未來


      非凡成就的同時,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征程依然任重道遠。《報告》指出,中國奶牛養殖需要打造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水平上的穩中有進、進中提質,在多個維度發力,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奶牛養殖業從單產水平、飼料利用效率、奶牛利用年限、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發力,不斷提升原奶競爭力,取得顯著成效,但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對此,《報告》建議,中國奶牛養殖業應通過發展適度規模化養殖、推廣物聯網應用、提升奶牛生產性能、合理確定奶牛生產胎次、開發好本土飼草、提升員工生產效率及拓展牧場的觀光、服務功能等舉措,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打好種業翻身仗,是當下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核心任務。《報告》指出,要育強奶牛良種,加快全基因組選擇等生物育種技術應用,深入實施奶牛遺傳改良計劃,建設一批奶牛核心育種場、區域性種公牛站,不斷增強奶牛良種自主供應能力;要擴大優質飼草供給,繼續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進一步增強高產優質苜蓿種植。


      此外,要重視環境承受力,提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報告》表示,奶牛養殖業必須堅持從全局謀劃奶業、以奶業服務全局,積極投身生產方式變革、促進資源高效利用與保護、提升原奶質量與安全水平,走好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打造出高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高資源利用率和低疫病風險、低市場風險、低環境污染的“三高三低”的奶業養殖業。


      對此,奶業龍頭企業已在實踐中積極探索。


      傳統養殖中,糞便處理一直是個難題。在伊利的奶源牧場,奶牛產生的糞便搖身一變成為“綠色寶藏”。把牛糞進行自動分離、發酵、殺菌、消毒一系列操作后,做成有機肥,能讓土壤更肥沃;還有一部分加工成墊料,給奶牛當臥床,讓奶牛舒舒服服睡覺;牛糞發酵會產生熱量,可以給牧場供暖,發酵產生的沼氣可以用來發電,還能出售給天然氣公司。通過綜合處理,實現了“收集-處理-轉化-應用”全鏈條閉環,做到了即時收集、環保處理、綜合利用,為糞便找到了“綠色歸宿”。


      “一頭奶牛每天產生大約30公斤糞便,過去是負擔,現在是財富。”伊利奶源牧場負責人表示。實踐證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不僅是環保命題,更是經濟效益的增長點。一個萬頭牧場,每年的牛糞能產沼氣460萬立方,發電300萬度,產有機肥55.6萬立方,一年的產值就達1600多萬元。


      《報告》還指出,要共享發展成果,建立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為此,全產業鏈要協同發力,一起做大蛋糕、做新蛋糕,并通過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服務鏈的協同共進,匯聚起全產業鏈的力量,服務好消費者的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伊利集團高級執行總裁劉春喜表示,作為行業龍頭,伊利親歷并推動了中國奶業從追趕到超越的華麗蛻變。“新時代新征程,伊利將與中國奶業同仁一道,堅持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奶業篇章。”(記者 汪子旭)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