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貸款高息化使得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20%~30%,同時支付擔保費、金融管理費、貸款承諾費等附帶成本,企業利率接近15%,企業利潤在3%~5%之間。融資渠道成本高、風險大等因素的疊加,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對此政府部門表示,今年將會依據《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要求,幫助小微企業提高獲得貸款的能力。同時,我國將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進而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上升
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一直困擾著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以及一些新興產業領域融資門檻高,融資渠道不順暢、融資方式單一、融資渠道窄、融資成本較高,資金缺口偏大現象較為普遍。此外,一些銀行在給企業貸款時存在“以貸轉存利息照付”、“購買保險”、
“過橋續貸”等要求,也都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較多。
市場研究人士分析指出,造成當前融資難、融資貴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企業自身問題。部分企業自身實力小,企業經營風險大,信用級別低,財務不規范,信息透明度指數低,缺乏抵押物,造成銀行對上述企業不愿貸、不想貸、甚至不敢貸。
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發展仍處于產業鏈低端,缺乏自主品牌,企業資源、技術實力有限,導致生產粗放,工藝簡單,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產品結構單一,只能在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尋找競爭出路。多數中小微企業的管理者為尋求企業生存和發展,過分注重近期利益,偏重于資金籌措和盈利回報,側重于吸引投資和銷售利潤,質量管理意識不強,缺乏現代質量管理技術手段的支撐,容易引發產品質量不穩定,質量安全隱患增多,持續發展受到限制。
二是市場化選擇資源分配不公。盡管央行采取許多調控措施,增加相關商業銀行資金定向流動,但是決定貨幣流向的是資本的回報率,增加的特定領域的貨幣供給也會通過各種渠道流向回報率較高的其他領域,導致定向調控政策效率大幅降低。
三是金融市場不規范。由于正規金融體系無法完全滿足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所以大量社會閑置資金便有了投資空間,各種“民間金融”、
“草根金融”快速發展,為了擴大利潤空間,繞過銀行各類政策限制,通過設計各種產品,延長實體經濟融資鏈條,大大提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另外,一些產能過剩行業、具有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地方融資平臺,即便在嚴控的情況下,仍能獲得許多信貸資源,從而擠壓了實體企業的資金空間。
加快建設普惠金融保障體系
當前,從宏觀政策層面而言,政府部門一方面正在加強并培育新動能,推進實施“互聯網+”行動和大數據戰略,支持分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加快一批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制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的方向發展,著力提升中小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但在微觀層面,加大創新融資渠道也勢在必行。
業內專家建議指出,國家應出臺政策積極引導民間借貸的陽光化、規范化,允許中小微企業以適當高于市場利率的價格進行民間融資。相關部門應盡快協助完善小微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和授信擔保,探索創新抵押貸款辦法、貸款產品,降低貸款擔保收費標準等,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爭取在授信額度內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環擔保”方式,提高審保和放貸效率。對商業銀行落實普惠金融政策,要定落地政策。對初創型小企業、成長性小企業、科技型小企業、支農型小企業等,國家制定有針對性政策,實施“緩、減、補”政策。
據了解,政府部門表示,今年將落實好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的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支持普及教育行動,幫助小微企業增強融資能力和技巧,來提高獲得貸款的能力。
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的重大戰略部署,旨在凝聚普惠金融的整體合力,規定地方銀行、保險、證券行業用于發展普惠金融的資金要有確定的比例、確定的額度和確定的比較利率,采取積極優惠政策,將傳統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機構的資金整合起來,統籌利用,逐步形成當地發展普惠金融的合力。
業內人士表示,應由政府或金融管理部門牽頭,設立普惠發展基金,動員銀行、財政、小貸公司、民間資本管理機構等共同出資設立,堅持保本微利經營原則,助力實體經濟和全民創業、萬眾創新,逐步形成高規格、多層次,能夠覆蓋市區的普惠金融保障體系。
國家相關部門需切實強化民間金融組織建設,因為小微金融組織如果引導得力,管理有序,對于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方面,將會發揮許多主流金融單位所不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對此,國家應加強引導,在稅收政策上適當降低稅收杠桿,同時以財政入股形式增加其實力。金融管理部門應鼓勵其創新,形成有競爭力的項目產品,擴大經營范圍,允許其開展委托貸款、融資性擔保、投資等業務,全方位支持實體經濟。(中國工業報記者 楊明)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