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做好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工作,對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增強經濟長期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減負效應加速顯現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全年減稅降費1.1萬億元的目標。此后,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降低增值稅稅率、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試行留抵退稅;提高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清理規范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告訴國際商報記者,這些減稅降費政策主要在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作為"降成本"政策的重要措施,減輕了企業負擔,起到了穩定就業和促進投資的作用;二是中小微企業發展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三是在促進研發投入、提升產業結構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推出的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產生的政策效應正在加速釋放。國家稅務總局日前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增值稅改革,將原適用17%稅率的制造業、11%稅率的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稅率分別下調1個百分點,減稅政策效應自6月份申報期開始顯現,6~8月份累計減稅959億元。從7月份起,對18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行業以及電網企業開展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工作,8月份共辦理留抵退稅786億元。兩項合計共減稅1745億元。
此外,在加速落實已定政策的同時,我國不斷擴大政策紅利,使減稅降費更實更細更深。財政部稅政司副巡視員袁海堯日前指出,在過去幾年大力實施減稅降費的基礎上,今年我國進一步推動減稅降費,在完成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1.1萬億元減稅降費措施基礎上,年中根據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又出臺了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支持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措施,預計全年可減輕稅費負擔1.3萬億元以上。
10月29日,工信部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在當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企業對負擔的主觀感受依然較強,對減稅降費的呼聲較高。為此,我國將進一步強化企業減負工作,加大督促檢查力度。
做好中小企業金融服務
中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緩解就業壓力、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力量。利用好金融改革工具,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和支持,有利于中小企業突破發展瓶頸,加快實現我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為鼓勵增加小微企業貸款,8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從今年9月1日到2020年年底,我國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由此前已確定的500萬元進一步提高到1000萬元。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現狀,這一問題亟待解決。國家層面鼓勵增加中小微貸款,部分銀行機構也在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降低融資成本,就是為了讓中小微企業獲得更快捷、更優質的融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何代欣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層面對紓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采取了諸多舉措。近期召開的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再次強調:必須進一步深化研究在減輕稅費負擔、解決融資難題、完善環保治理、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何代欣表示,中小微企業對吸納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中小微企業獲得貸款通常比較困難,免征增值稅等相關政策將激勵金融機構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