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量安全監管再升級 茶葉產業開啟品牌化發展之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陸悅    時間:2017-04-26





      茶為國飲。近年來,隨著茶葉生產和消費的快速增長,茶葉質量安全問題也時有出現,并成為輿論熱點,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4月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茶葉生產企業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標準和相關文件的規定,切實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全面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并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監管工作措施,強化監管責任落實。


      更加嚴格的監管將給茶葉行業帶來新的變化,‘監管越嚴格,越有助于茶葉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這也為我國茶葉行業走品牌化發展道路提供了一條好的路徑。’業內人士表示。


      亮點:三大關鍵凸顯監管新理念


      茶葉質量安全是茶葉質量與茶葉飲用安全性的總稱,主要涉及農藥殘留、有害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非茶異物和粉塵污染、茶葉陳變與質變等因素,并涉及茶葉栽培、加工、運輸和貯藏的每一個環節與過程。“茶葉行業產業鏈長,可算是橫跨第一、二、三產業,既可作為農產品,也可作為商品和餐飲服務行業的原材料。因此,對茶葉質量安全的監管不能簡單套用農產品或是預包裝食品的監管模式。”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產業發展部主任申衛偉表示,《通知》體現了三大亮點:全產業鏈監管、風險防控和社會共治理念。


      申衛偉進一步解釋,《通知》充分體現了全產業鏈監管的理念,對茶葉生產提出了從源頭到上市的一系列要求——茶企嚴把原料關,嚴格組織生產,禁止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和非食品原料,嚴格規范標簽標識,強化出廠檢驗,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等。


      《通知》的另一大亮點則體現了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由終端監管向風險控制轉變的理念。《通知》中提到的監管部門全面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管五項舉措里,包含了強化生產許可,加強監督檢查、抽檢和風險監測等“關口前移”原則,以及將鉛、農藥殘留等指標作為重點抽檢監測項目的靶向性原則。此外,國家總局還將對茶葉生產企業開展飛行檢查,嚴厲查處違法行為,并對查處的問題依照相關規定予以公開。


      此外,《通知》特別提出要強化社會監督,充分發揮茶葉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監督、協調和引導作用,體現了社會共治理念。申衛偉介紹,近年來,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促進行業提升質量安全,如組建了茶葉質量安全工作委員會,并定期對通報的質量問題進行專項研討,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開展茶葉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管措施研究;組織企業學習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等。這些舉措都提升了茶企對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


      難點:行業“小散亂”源頭難以把控


      今年3月,一篇“中國98%的茶葉都有農藥殘留”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瘋傳,其中龍井茶、碧螺春等被列其中,涉及的不少生產廠家還是國內名企。這篇文章引來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的嚴厲批駁,表示“茶葉有農殘≠農殘超標”,在茶園中使用農藥是正常的農業措施,是否安全取決于農藥的品種、劑量和安全間隔期,只要正確按照規定采摘、加工,制成的茶葉產品就是安全的。事實上,據國家總局抽檢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茶葉及相關制品年度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9.1%,茶葉質量安全形勢總體平穩。


      然而,茶葉遭遇農殘非議并非空穴來風。“茶葉既不能像水果那樣清洗,也不能像稻谷那樣脫殼,因此一旦涉入農殘安全的傳聞,就會對企業乃至行業造成巨大影響。”申衛偉表示,茶葉源頭安全一直是茶葉質量安全的核心,農藥殘留更是茶葉行業的心頭之痛,也是觸動消費者神經的敏感問題。


      茶葉生產企業如何以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為重點,嚴把源頭質量關?《通知》用相當大的篇幅對茶企提出了明確要求:必要時對原料的農藥殘留、污染物、著色劑等項目進行檢驗;外購茶葉原料的茶葉生產企業應當建立供應商名錄,相對固定原料來源,并定期審核評估;鼓勵企業建立茶葉原料基地,并對茶葉種植過程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按要求嚴格控制,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一旦發現鉛、農藥殘留等指標不合格,或檢出著色劑、非食品原料,企業要立即停產、徹查原因、召回產品……“當前,我國茶企最大的特點是小散亂,有規模的大型企業不多,多數為中小型,包括農戶、商鋪、半商半農。”申衛偉表示,關于《通知》中提及的一系列原料要求,規模化企業執行的難度并不大,難的是廣大“小散亂”的茶農商鋪等。


      “生產模式多樣化,有的是企業和茶農簽訂供貨協議,有的是收購散戶的茶炒制出售,也有的是茶農自產自炒自銷。”他介紹,茶葉生產過程中的風險點很多,尤其在種植環節,在少數偏遠地區,有些被明令禁止使用多年的農藥換了標簽依然在銷售。從事生態茶種植的山東泰茶“良心谷”負責人劉孝平則表示,病蟲害防治是茶農普遍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氣溫較高的南方,病蟲害一旦爆發危害很大,嚴重影響產量。而由于農藥在農村已普遍使用,一些茶農在缺乏管理和種植方法、缺乏安全意識的情況下使用農藥,茶葉農殘超標就在所難免。


      “因此,我們希望通過監管手段,倒逼企業自己去嚴格管理種植環節。”《通知》起草方、國家總局食監一司相關工作人員這樣解釋要求企業“嚴把原料進廠關安全關”的用意。這也是《通知》中提出“鼓勵企業建立茶葉原料基地”的目的所在,不止鼓勵企業做大做強,且鼓勵規模企業將產業鏈向上游延伸。


      觀點:質量提升打開品牌提升之路


      中國是茶葉生產大國,但“中國7萬家茶企不敵一個立頓”的說法也昭示了樹立茶葉品牌的重要性。如何打造茶葉品牌?《通知》中提到,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按照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精準扶貧”要求,大力扶植茶葉生產企業走優質化發展道路。要從較大茶葉品牌生產企業著手,引導企業自建茶園,建立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推動形成一批質量可信、安全可靠、國際競爭力強的優質茶葉品牌。特別是對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要予以重點支持,推動名優品牌走向世界,為促進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做出貢獻。


      與此同時,《通知》也提出了“五個不準”來禁止企業用欺詐手段打造假名牌,即:不準虛假標注產品執行標準、質量等級;不準生產無標識、標識不全或標識信息不真實的茶葉;不準虛假標注生產日期;不準虛假標注茶葉原料種植地區或類似表述;不準虛假標注手工制作、野生、貯存年份或類似表述。目的是規范市場,讓消費者明白消費。


      “《通知》明確了一個我國茶葉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即打造茶葉品牌的核心在于茶葉質量安全的提升。”申衛偉表示,“品牌是穩定品質的象征,是質和量的保證。只有走品牌化路線才能讓消費者有歸屬感、信任感,才能有更好的銷量和更長遠的發展。”


      作為茶農,劉孝平則更期望國家能出臺一些產業政策去引導企業走“提質量、建品牌”的道路,“加強監管有助于規范市場,但促使茶農規范種植的動力是讓他們明白:規范種茶、種出好茶可以賺到更多的錢。”他表示,“良心谷”在種茶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而是采用生物肥料,不使用農藥而是用驅蟲燈、粘蟲板等除蟲,種茶成本高出一倍以上,且產量只有常規種植的60%~70%。而目前國內市場上消費者對有機茶、生態茶的認可度并不高,這類茶葉的價格卻并沒有比一般茶葉有明顯提高,茶農不能獲得明顯的收益提升。然而,老百姓的消費觀念轉變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政府、企業共同努力。(本報記者陸悅)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我國茶葉發展迎來重大利好 茶葉稀土限量標準撤銷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茶產業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茶葉稀土限量標準日前傳出撤銷的消息,對茶產業發展而言,是一個重大利好,解決了長期限制茶葉發展的大問題。
      2017-05-02
    • 品牌影響力不足 中國茶出口非洲還需時日

      品牌影響力不足 中國茶出口非洲還需時日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勞動力生產成本上升,中國的原料茶產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減弱,出口企業越來越難賺到錢,國內茶企要轉變思維方式,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助力中國茶葉走出去。
      2017-06-27
    • 2017年我國茶葉產量增加 結構優化

      2017年我國茶葉產量增加 結構優化

      據農業部預計,今年全國茶園面積44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30萬畝。其中,湖北、貴州、陜西、江西等省分別增加23 6萬畝、21 5萬畝、19 3萬畝、15萬畝。
      2017-12-23
    • 中國茶企“走出去”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中國茶企“走出去”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代,中國茶葉就通過茶馬古道“走出去”,傳到了西亞、北亞、歐洲……在古代絲綢之路主要路線的茶馬古道上,中國茶葉可謂備受推崇,風靡海外。
      2018-02-2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