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剛剛在北京落幕。截至目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有3年零8個月的時間,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表示支持,中國已同其中40多個簽署相關合作協議,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對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引導經濟全球化更具包容性起到了良好的引領作用和示范效應。
對船舶工業而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時,正是國際船舶市場經歷深度調整、全球海工市場即將陷入低迷的危急時刻。3年多來,面對造船、海工市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骨干船企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積極謀求破局發展,在政府、金融機構及有關各方的支持下,敢于直面危機,加快實現“走出去”,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尋求建立互利互惠互諒的命運共同體,逐步拓展出一條國際合作的新道路。
主動尋找機遇 共建共商共享
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先發展領域。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產品、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實現優勢互補是其重要內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今年3月披露,3年多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重點打造了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的合作平臺,一批項目進展情況良好。至于央企方面,5月8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肖亞慶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3年多來,共有47家中央企業參與、參股或投資,或者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合作共建了1676個項目。這些項目的建設和完成,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為央企“走出去”提供了豐富的實踐。
“一帶一路”倡議為航運業、能源勘探開發、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等船舶工業下游產業帶來了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也為廣大骨干船企與上下游企業、沿線國家之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共同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在高端裝備領域,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船東的需求,都對我國船企將產品結構逐漸由低端船型轉向高效、節能、環保船型及高技術、大型化、特殊用途船型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倒逼”我國骨干船企優化產品結構、提升供給能力,適應“一帶一路”帶來的需求層次與水平的變化。
在此過程中,我國骨干船企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一道,在基礎設施建設、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造修、船舶動力及服務、船舶技術發展、海事金融、人員交流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特別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完成埃及亞歷山大船廠改造項目,與嘉年華集團、芬坎蒂尼集團、英國勞氏船級社等簽署大型郵輪建造備忘錄協議;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推動巴基斯坦電站項目建設;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成功交付用于北海作業的“希望6號”圓筒型浮式生產儲油平臺;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總包設計建造的高端海工平臺在北海及里海投入運營以及與挪威簽署漁業養殖高端裝備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已經落地,收獲了巨大的發展成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快國際產能合作的同時,不少骨干船企還利用“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優化國際資源配置和內部資源整合,加快自身優化產能的步伐。過去3年里,中船集團完成了收購瓦錫蘭集團低速機業務的工作,不僅顯著提升了低速機業務的研發實力和市場占有率,實現了我國由船用低速機專利引進國向專利輸出國的根本轉變,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大力推進內部動力裝備企業的資源整合,形成了上海、江蘇、安徽三個地區整體協同,產品涵蓋高速機、中速機、低速機,集研發、制造、服務與關重件配套為一體的海洋動力裝備產業集群。同時,中船集團還成立中船海洋動力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為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全球各國提供船用產品全生命周期保障、全方位服務。無獨有偶,在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加快全球港口布局和海運、物流、金融業務調整的同時,通過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的兼并重組,一家集合兩大集團旗下13家大型船廠和20多家配套服務公司的大型造船集團——中遠海運重工應運而生,并逐步形成一家具有貨主、船東、建造企業、物流、金融服務等多重優勢的綜合企業。
積極應對風險 互利互惠互諒
“走出去”有機遇,必然也會有風險。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全國政協委員不約而同地提出了船舶工業在對接“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過程中要加強風險防范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認為,企業勢如潮水一般“走出去”,不能丟了法律和金融這兩根“拐杖”,在這方面,我國船企已經交過不少“學費”。
去年4月,“一帶一路”沿線某國突發法律變更事件。這一事件雖未對中國企業在該國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但引起了業界人士的高度重視,他們集體呼吁,中資企業“走出去”一定不能只“低頭苦干”,而不“抬頭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郭朝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法制環境不夠完善,存在一定的政治和法律風險,廣大企業“走出去”一定不能沿用過去的老辦法,要跟上企業國際化治理能力和內部制度建設的步伐,形成相對完備的既懂技術、懂市場,更懂法律的專業人才體系。還有業界人士建議,補法律一課不能僅依靠船企自身的努力,政府和相關服務機構要同時出力,補齊信息收集、海外稅收管理、海外權益維護等一系列短板。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倡議中“五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在當前國際船市極端低迷情況下,廣大船企仍然能夠大膽“走出去”的重要保障之一。過去3年多的時間里,不少骨干船企在中資金融機構支持下,利用自身的海外企業,相繼發行美元債券、歐元債券;有的參與海外船海相關基金的運作;有的還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擴寬融資渠道,應該說積累了一定的國際資本運作和金融風險防范的經驗。
“但不可否認,海外投資涉及更復雜的外匯管理、資產管理、融資管理等風險問題,有些風險甚至是交叉存在的,在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動蕩的情況下,對船企風控體系和風險防范能力的要求將非常高。”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指出。為了幫助企業應對這一風險,近日,“一行三會”同時發聲,要求中資銀行、證券機構、保險機構和相關監管機構積極拓展、探索、構建多層次金融創新服務體系,引導企業做好金融風險防范和應對工作,深化跨境金融監管。
此外,業界人士同時提醒,除關注法律與金融兩大風險領域外,船企在“走出去”過程中還應重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文化等環境的研究,特別是要注重自身投資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既要做好產品、技術和資金的輸出,更要樹立起大國企業的形象,擔負起大國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中國船舶工業要與相關機構和沿線國家結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實現互利互惠互諒,實現共同發展。(張弘弢)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