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國船舶工業穩健發展的關鍵一年。日前,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在回顧2017年我國船舶工業發展情況時說:“2017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船舶形勢及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船舶工業在重點領域取得了可喜成績。尤其是經濟結構加快優化,過剩產能繼續化解,關鍵技術逐步突破,改革創新蓬勃發展,新動能成長壯大成為突出亮點,展現了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的巨大活力、潛力和韌性。”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也印證了其巨大活力:2017年1月~11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訂單量保持增長,手持訂單量止跌企穩,重點監測企業工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有所收窄。
合力施策消化過剩產能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2017年,我國造船產能結構進一步優化,過剩和無效產能總量進一步下降。許多企業都提出了消化過剩產能的具體措施和目標,例如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提出了產能壓控和資產處置的行動計劃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積極推進產能由1500萬載重噸化解到1000萬載重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力爭實現產能由1200萬載重噸消減到800萬載重噸。
關鍵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
2017年,我國高技術船舶和特種船舶的自主設計系統集成和總承包能力進一步提升,關鍵配套設備本土化裝船率不斷提高。在第19屆中國國際海事會展高級海事論壇上,高速柴油機和吊機被列為首批“優質船舶配套產品目錄”,提升了我國船舶配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好望角型散貨船、江南造船有限公司的雙燃料液化乙烯氣體運輸船、廣船國際有限公司的中程運輸成品油船和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的工程(工作)船等4項產品被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共同推薦為制造業的冠軍產品。
智能制造助力降本增效
2017年,工信部在著手編制《推進船舶智能制造指導意見》,指導不同基礎的造船企業穩步推進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以及智能工廠建設。一批企業也在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其中金陵船廠等通過智能制造實現綜合成本2800元/噸;江南造船通過持續投入技術研發,新產品產值率達90.9%;金海重工采用“機器換人”,智能制造效率比人工提高10倍,降低綜合成本近40%;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制造智能化車間”項目入圍“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自動化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3倍。
自主創新鑄就中國品牌
2017年,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船舶產品不斷涌現。“藍鯨1號”鉆井平臺承擔了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任務;世界最大深海智能漁場、“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相繼交付;世界載箱量最大、最先進、最綠色環保的超大型集裝箱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全球首艘通過船級社認證的38800噸智能散貨船實現了船舶智能集成信息平臺等關鍵核心系統實現自主研制和集成應用;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及海軍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等陸續下水。
注重服務延伸產業鏈條
圍繞造船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國船舶企業積極探索服務型制造,在研發設計服務、建造與售后服務市場、系統集成供貨、全生命周期運維等方面取得進展。船舶產品出口保持基本穩定,技術管理輸出、基礎設施建設、收購海外船舶知名品牌等方面穩步推進。國內骨干企業建設海外營銷服務、區域物流倉儲和基地維修保障為一體的海外維修服務保障體系,在船舶產品、配套設備、造船基礎設施、售后服務等領域積極探索全球產業鏈布局。(記者 劉川)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