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國快遞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快遞業務規模越來越大,業務量持續保持世界首位。
快遞企業的規模與實力也不斷擴大增強,隨著大型快遞企業的上市,快遞企業向國際綜合物流邁進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可以看出,我國快遞行業已進入發展新通道。
眾所周知,我國快遞企業已經不甘心只做國內業務,走出國門,拓展國際業務成為快遞企業新的工作重心。以往國內的國際快遞業務幾乎被國際快遞巨頭壟斷,國內快遞企業的這一動作勢必對國際快遞巨頭帶來很大影響。國際快遞巨頭DHL(中外運敦豪)、UPS(優比速)、FedEx(聯邦快遞)早已進入中國市場,在瞬息萬變的國內快遞市場,今后它們又將面臨什么?
現狀:主業仍是國際業務
國際快遞企業DHL、UPS、FedEx已拿到國內快遞牌照,但國內快遞并沒成為其主要市場。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國際快遞企業DHL、UPS、FedEx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并且自2010年開始,3家快遞巨頭先后獲得國內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那么如今,這3家國際快遞巨頭在中國究竟發展得如何呢?
今年3月份,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6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告》顯示,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9.1%、90.3%和0.6%,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10%、83.8%和6.2%。
從較少的市場份額可以看出,外資快遞企業的中國業務發展比較緩慢。外資快遞企業最初進入中國市場時,由于受到政策方面的限制,在業務上無法進行大規模拓展。后來,我國快遞市場逐漸對外資企業開放,政策方面也開始松綁。2010年DHL拿到國內快遞牌照,2012年FedEx、UPS先后獲批經營國內包裹快遞業務的許可證。
盡管這3家國際快遞巨頭早已拿到國內快遞牌照,但國內快遞并沒成為其主要市場。據了解,目前這3家國際快遞巨頭在中國的業務依舊以國際快遞業務為主,它們開展的國內業務很少,主要針對企業用戶。記者從DHL、FedEx、UPS的官方網站上了解到,目前這3家企業的主要業務就是國際快遞、國際貨運業務,國內業務則在貨運方面,另外就是針對企業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在國際業務方面,外資快遞企業的市場布局也是圍繞著大中城市。據了解,FedEx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目前聯邦快遞在中國擁有近9000名員工和大約2700輛遞送車輛,在中國各主要大中城市設立了近90個地面操作站和遍及國內主要省市和地區的服務網絡。DHL中國提供的國際快遞服務覆蓋401個城市,國內服務覆蓋128個城市,提供服務的營業地點近200個。從服務的城市來看,聯邦快遞與DHL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
如今,二三線、三四線城市的物流需求越來越旺盛,快遞企業向下布局已成趨勢,國際物流企業將二三線城市作為重點市場。
沒有了政策束縛,為何國際快遞巨頭依然沒有打進國內快遞業務?這與我國快遞市場的激烈競爭分不開。
DHL是最早介入國內業務的外資快遞企業,2009年整合國內快遞企業全一、中外運速遞、金果3家企業,然而到2011年DHL卻將旗下的這3家公司出售。當時的DHL大中華區總裁許克威坦言,外資快遞受限于各方面的成本,在價格上比較吃虧。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快遞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價格戰也異常兇猛,在這樣的環境下,恐怕外資快遞企業的生存比較艱難。如今,我國快遞市場價格戰的局面盡管有所改觀,但低價依然是國內快遞企業競爭的主要手段。也因此,外資快遞企業依然將業務重心放在了它們擅長的國際業務上。
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隨著我國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專注國際物流業務的DHL、FedEx、UPS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
盡管過去外資快遞企業在中國的發展速度并不是很快,但隨著我國快遞市場的快速發展,外資快遞企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隨著我國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跨境物流業務規模越來越大。
移動互聯網調查機構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2017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進出口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據其他機構預計,2017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跨境電商的發展無疑會帶動跨境物流的成長。
隨著我國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專注國際物流業務的DHL、FedEx、UPS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然而,機遇往往與挑戰同在,新形勢下,外資快遞企業也面臨諸多挑戰。近幾年來,我國本土快遞企業逐漸成長起來,除了國內業務的不斷擴大,也開始試水國際業務,并且將國際業務作為今后的工作重點之一。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物流行業的趨勢之一就是國際化,順豐、EMS、“三通一達”、百世等眾多快遞企業紛紛布局國際物流業務。圓通2016年財報顯示,圓通近幾年陸續推出了港澳臺、東南亞等國際快遞專線產品,今后還將加強建設國際化的快遞物流網絡,打造多樣化的國際快遞物流產品。
申通2016年財報中也提到要“走出國門,發展國際業務”。據了解,2014年申通快遞開始大力發展國際網絡,擴展海外業務。截至2016年底,韻達股份已在16個國家或地區開通國際業務。
并且,在發展海外業務時,國內快遞企業還不斷尋找合作伙伴,比如申通收購美國優晟速遞,中通收購美國天馬迅達,圓通收購了香港上市公司先達國際物流控股等。
如此看來,曾經一統江湖的外資快遞巨頭也將面臨來自國內快遞企業的挑戰。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外資快遞企業的日子將更加難過。而為了應對競爭,有些外資快遞巨頭選擇了與本土快遞企業合作,如UPS聯手順豐拓展國際快遞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與本土快遞企業聯合,對于多年來業務進展緩慢的外資快遞企業來說可以較快地打開中國市場,由競爭走向合作共贏對于外資快遞企業來說是不錯的選擇。(本報記者蔣永霞)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