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專利運營還需多點開花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6-30





      近日,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發布了《2016年中國專利交易運營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在我國專利運營市場,專利轉讓件數達14.6053萬件,同比增長25%,專利轉讓在專利運營中所占比例達89.2%,充分顯示了轉讓作為專利運營主要模式的地位。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專利轉讓的案例中,外國專利權人主導了較多的轉讓行為,如諾基亞、東芝、摩托羅拉等外國公司的中國專利轉讓量均超1000件。對此,專家表示,國內企業、專利服務機構、高校等還需繼續探索更多專利運營模式,打造更多高質量、高價值的專利,推動我國知識產權運營事業的發展。
     
      專利質量是運營之基
     
      自2010年以來,中國專利轉讓數量不斷攀升,專利轉讓占專利運營總數的比例也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報告》從專利轉讓涉及的專利類型占比情況進行了分析。其數據顯示,發生轉讓的專利中,發明專利件數最多,共8.2454萬件,占專利轉讓總體的56.5%,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分別為5.2246萬件和1.1353萬件。可見,專利受讓人在購買專利時,更傾向于購買穩定性更強和保護期限更長的發明專利。
     
      在專利圈,一提到專利運營,談及最多的就是專利質量。能夠進行專利轉讓、許可等運營活動的專利,其專利質量通常都較高。
     
      “專利權利穩定、保護力度大、市場前景廣闊的專利,才是高質量、高價值專利,這是進行專利運營的基礎。”上海盛知華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下稱盛知華)副總經理劉路英表示,專利保護強度的大小取決于知識產權法律環境,而市場的大小則取決于所運營的專利的市場覆蓋范圍。
     
      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中國企業在專利運營的時間節點上還存在誤區。“事實上,不是只有獲得授權的專利才能進行運營,專利運營的時間起點其實可以從提交專利申請開始。”劉路英介紹,盛知華曾將兩件生物技術相關專利申請的部分權利許可給一家跨國公司,合同金額達3200萬美元。“我國企業,特別是高校的研發團隊需注意,提交專利申請之后,權利人就可以全方位地進行專利運營了。”劉路英提醒。
     
      “專利許可、轉讓等運營方式高度依賴專利保護。在企業實際運營操作中,專利許可+技術許可的方式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歐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法律總顧問余延華表示。
     
      運營效果尚差強人意
     
      在我國專利運營的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大手筆購買專利,交易金額動輒上百萬元。事實上,在行業內高呼專利運營的“春天”到來的背后,這些被收購的專利產生了怎樣的效果、是否滿足了收購方的實際需求值得關注。
     
      據悉,2016年,我國一家智能手機企業斥資300多萬元收購了一批行業內的標準必要專利,這在我國智能手機行業引起了極大關注。但在2017年該企業和國外手機行業競爭對手進行專利許可談判時,才發現收購的這批專利在質量和布局上存在瑕疵,無法成為制衡競爭對手的重要籌碼。
     
      “這類案例值得警惕。該企業前期幾百萬元的投入付之東流,在與競爭對手談判的關鍵時刻失去了與之抗衡的武器。這也說明,專利運營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行業,需要專業的團隊進行專業化運作。”深圳峰創智誠科技有限公司知識產權運營事業部文言表示。
     
      除了大企業之外,近年來,我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也逐漸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愈發重視專利的價值,開始在國內外收購專利。但大部分中小企業由于缺乏完善的研發體系,高價買來專利后,面臨著無法將專利與自身現有產品結合、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的問題。
     
      對此,霍尼韋爾(中國)有限公司授權業務總監濮陽建議,中小企業在購買專利的同時,需要簽訂的不僅是一紙專利許可或轉讓協議。要解決專利產品化的問題,中小企業可以在與專利出讓方協商時,要求對方提供配套的技術專家團隊駐廠進行技術指導,或獲得對方部分研發人員,這樣在生產線上就可以切實解決制造工藝的問題,從而實現專利的產品化。“在技術轉移轉讓的過程中,不僅是買賣專利那么簡單,人才的作用也非常關鍵。”濮陽強調。
     
      運營模式需探索拓展
     
      近年來,在我國專利運營事業發展的大潮中,涌現出了一批運營能力較強的企業。《報告》顯示,在我國企業專利轉讓數量排名中,廣東高航知識產權運營有限公司(下稱高航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和海爾集團位列2016年中國專利轉讓排行榜前三。其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商高航公司作為轉讓人參與了1033件專利轉讓,位居榜首,且均為商業性專利轉讓。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我國專利轉讓人排名前20位中,中國僅占7席,雖然中國專利申請人或權利人作為轉讓人和受讓人參與的專利轉讓最多,但是從具體的專利轉讓人來看,外國專利權人主導了較多的轉讓行為,如諾基亞、東芝、摩托羅拉等外國公司的中國專利轉讓量均超1000件。中國企業專利運營的水平和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也日益活躍起來。《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高校共進行專利運營3.0665萬件,其中專利轉讓2.0626萬件,專利許可1.0637萬件,專利質押融資613件。從歷年分布情況看,近些年專利轉讓逐漸升溫,近3年高校的專利轉讓量保持在3000件以上,專利許可每年維持在1000余件。
     
      在高校、科研院所專利轉讓排名中,清華大學位于榜首,2016年該校共轉讓專利782件。此外,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進行專利轉讓237件,上海交通大學進行專利轉讓204件。
     
      在具體操作中,各個院校都在探索適合自身的專利運營模式。“作為賣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專利運營過程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使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更好地銜接起來。”中國科學院微系統所所地合作與產業化處副處長張波介紹,經過多年的探索,該所打造了“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生態體系,即以上海微系統所為科研源頭、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為中試化產品與技術轉化平臺、上海微科技集團為科技創投融資與產業化平臺,形成了“技術研發+創業孵化+產業集群+資本助力”的生態鏈條,更好地促進了研究所的知識產權運營和科技成果轉化。(本報記者陳婕)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