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行先試 國家高新區深耕改革開放試驗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8-01





      2016年,納入統計的146家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預計達2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2015年,納入統計的146家國家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25.37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實現年均增長17.4%。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田,科技之花綻放的愈加美麗。
     
      “十二五”期間,國家高新區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持續不斷集聚創新資源與要素,科技企業快速成長,創新成果大量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和諧共進,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了標志性引領作用,成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為主要的戰略力量。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強化先行先試,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進行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探索,特別是在深化“小政府,大服務”的理念、探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持續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制度環境上趟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深化“小政府,大服務”理念
     
      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政策創新以及體制機制改革上,國家高新區始終站在國家和社會的改革潮頭,在科技和經濟結合、科技和金融融合、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人才吸引和培育,以及產城融合、國際化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大力培育各類創新創業促進組織,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了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科技服務體系,促進了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有賴于國家高新區不斷深化“小政府,大服務”的理念。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規劃面積488平方公里,現有高新技術企業約2萬家,政策范圍覆蓋北京市16個區。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全國科創中心建設要“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要載體”。中關村示范區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釋放創新創業活力,有力支撐和引領了全國科創中心建設。落實國務院批復同意的“1+6”“新四條”等先行先試政策,推動出臺“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市級政策。在中組部等15個部委支持下,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著力實施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20項政策,并啟動中關村外籍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積分評估工作。目前,聚集中央“千人計劃”人才1100余人,占全國1/5;2016年以來通過“綠卡直通車”,為280余名外籍人才辦理了在華永久居留證。在“一行三會”等部委支持下,建設中關村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開展企業境外并購外匯管理、外債宏觀審慎管理、投貸聯動等改革試點。今年上半年,中關村示范區又出臺了“1+4”政策支持體系,從創業、創新能力建設、科技金融、“一區多園”統籌等方面加大資金精準支持力度。
     
      而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批復以來,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要求,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極大激發了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一是深化高新區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小政府、大服務”理念,著力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轉職能、提效能。在山東全省推廣濟南高新區“大部制”改革和“雙軌制”人事制度改革經驗做法,構建高效精簡的管理服務體系。青島高新區圍繞“1+5”產業成立了7大事業部。目前,示范區各高新區管理機構規模只相當于一般行政區的1/4,工作人員大約只有行政區的1/8,初步形成了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模式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高效運行機制。二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機制。示范區6家高新區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方式,全力營造“審批事項最少、審批成本最低、審批效率最高”的營商環境,實現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口制”收費。同時積極整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的監管力量,探索實行“多網合一”的精細化管理服務模式,實現了事中事后監管方式的創新。煙臺高新區積極推行網上行政審批,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了網上辦事大廳、手機終端、微信關注、服務窗口“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濰坊高新區列出了商事登記禁止和限制的115項負面清單,57項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審批,推行“一表制”審批制度,打造創新創業的綠色通道,大幅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
     
      探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從“無為而治”到“順勢而為”,這是天津高新區秉承的理念。“無為而治”,為企業營造干凈純粹的創新創業環境,始終致力于打造適于創新創業要求的完全市場經濟環境的“小而強”政府;“順勢而為”,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創新濃度。集聚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為高新區創新濃度增加“質”和“量”。
     
      極簡審批、保姆式服務、打造有溫度的園區;給企業松綁、放手讓企業家去創新,從而釋放活力……這些是海口高新區推進科技創新的有效手段。
     
      這些“理念”和“手段”,無不是在積極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規定哪些經濟領域不開放,除了清單上的禁區,其他行業、領域和經濟活動都許可。凡是與外資的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業績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單方式列明。
     
      “我們把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作為成都高新區全面深化改革、謀劃‘三次創業’改革藍圖的重要內容和保障,努力通過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進一步激活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規范行政權力,進一步促進政府行為的公開化、透明化,大力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成都高新區發布的負面清單包括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和內資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兩部分,其中,外商準入負面清單以外商投資法律法規、《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等為依據進行分類梳理,結合成都高新區實際,逐條研究制定,確保了內容的準確性、可行性;內資準入負面清單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相關文件為依據進行分類梳理,并結合成都高新區“三次創業”產業發展規劃,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同時結合成都高新區產業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梳理出企業不能在成都高新區投資或限制投資的領域和產業,將對產業合理布局和聚集發展起到積極引導作用。
     
      國家高新區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極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同時,集聚了一批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機構和園區運營機構,形成較完備的創新創業體系,優良的“園區生態”讓創新創業再無后顧之憂。
     
      持續優化“雙創”制度環境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眾創空間。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投資機構等全社會各界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創業苗圃”。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引導眾創空間提升運營品質和運行效率,構建特色服務模式和合理商業模式。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業組織者等各類主體,建設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專業化眾創空間。通過試點示范方式引導在創新資源豐富、大眾創業活躍的區域建設眾創空間集聚區。
     
      而作為國家“雙創”工作的重要載體,國家高新區、示范區在其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中關村示范區引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實施“創業中國”引領工程,構建了由97家創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學科技園、26家特色產業孵化平臺為代表的創業服務體系,2016年創辦科技型企業2.5萬家。實施集群創新引領工程,出臺中關村大數據、集成電路設計、智能硬件、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政策措施,支持中科大北京研究院、北京大數據研究院、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等一批高端創新平臺。新經濟蓬勃發展,涌現了滴滴、途家網、小豬短租等分享經濟領軍企業。
     
      合肥高新區“五鏈合一”推進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合肥高新區按照服務鏈、政策鏈、資金鏈、生態鏈、文化鏈“五鏈合一”建設思路,積極打造創業主體積極活躍、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具有全國示范效應的區域性雙創示范基地。一是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理念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探索推進“五證合一”改革。二是完善“雙創”政策措施。升級扶持產業發展的“2+2”政策體系,加大對小微企業、對互聯網+創新創業、眾創空間的扶持力度,在人才引進方面注重發揮引才聚才效應,在安徽省率先出臺支持“雙創”的九條政策措施,圍繞創新創業企業成長各階段需求進行精準支持。三是建設創業創新生態。依托“雙創”活動品牌“合創匯”,打造合創券、政策通、市場匯三個“互聯網+雙創服務平臺”。依托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和中科院創新院三大協同創新平臺,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2016年各類孵化場地面積達26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000余家。四是打造“雙創”文化。舉辦“創響中國”、機器人創客大賽等各類創新創業活動100余場。圍繞“雙創”建設加大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
     
      正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的,國家高新區、示范區積極建設新型產業技術創新組織,支持設立兼具“創新”和“創業”雙重職能,具有獨立法人身份,能夠提供共性及關鍵技術研發、企業技術創新服務、新興產業孵化育成功能的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持建設概念驗證實驗室,加大對多領域多方向的技術集成整合能力。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主導,高校、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共同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共建跨區域產業技術聯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本報記者 晁毓山)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高新區成獨角獸企業聚集地 引領新經濟爆發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表示,“雙創”的最終目標是要培育更多的創新型高成長企業,實現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當前,中國獨角獸企業的蓬勃發展,正反映出“雙創”取得了可喜成果。
      2017-04-24
    • 優化生態 高新區掀起大眾創新創業熱潮

      25年來,在創業環境和政策激勵下,一代代有夢想的中國年輕人選擇在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掀起了三次大的科技創業浪潮。
      2017-08-08
    • 人工智能改變未來 高新區大有可為

      人工智能改變未來 高新區大有可為

      從谷歌的阿爾法狗大戰圍棋高手到無人駕駛方興未艾,如今,人工智能已成為當下最火熱的產業之一。作為新一代信息科技的代表,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布局,試圖搶占技術高點和發展先機,而中國也不例外。
      2017-08-15
    • 國家高新區引領創新 讓中國“智造”驚艷世界

        中國第一條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列車、全球最先進的高鐵永磁牽引系統、全球首列虛擬軌道列車,國家惟一的中小航空發動機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這些聚集在株洲高新區的中國智造,實現了三個面...
      2017-08-1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