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著都賺錢似乎從未在國產手機身上有所體現,有規模無利潤似乎也是國產手機的“短板”。
日前,國際調研公司Counterpoint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二季度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華為、OPPO、vivo和小米四大品牌總共占據了69%的市場份額,蘋果以8.2%的份額排在第5名。
與市場份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手機的利潤率依舊偏低。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Analytics不久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業利潤總額為121.1億美元。其中僅蘋果就占83.4%,而中國手機品牌的利潤均不高。
從兩份數據中可以看出,蘋果手機拿走了8.2%的市場份額,其營業利潤就占了83.4%,而國產四大品牌手機其市場占有率只有69%。
有分析認為,如果繼續走“拼價格、拼發貨量、拼燒錢營銷”的老路,國產手機最終會因供應鏈長期受制于人而失掉市場。因此,加大技術開發投入尤其是核心技術專利研發,并控制供應鏈,在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強配套,才能根本扭轉“大而不強”地位。
國產手機利潤微薄
相對蘋果等國外品牌手機的高配置、高價格,國產手機以低價迅速迎合了中低層消費者的需求。因此,近年來,以華為為代表的國產手機不僅在國內市場銷量進一步擴大,甚至還遠銷海外。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國產手機正在縮小與國外手機之間的差距,但仍面臨利潤微薄的危機。
什么原因導致國產手機利潤與銷量倒掛?“華為的定價雖然偏向中高端,但是在產品研發、品牌推廣、渠道開發等方面的成本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華南智慧創新研究院院長曾海偉認為,除此之外,國產手機很大一部分的利潤被渠道商賺走了,在渠道下沉方面,很多把銷售重心放在線上的手機品牌也開始加入線下的銷售陣營。隨著線上營銷成本逐漸增加,未來的爭奪不再局限于手機價格上,而更多的表現在對渠道的占領上。
不難發現,華為等國產手機不僅在產品推廣的各個環節承擔著高額成本,在渠道方面似乎也并不占優勢。
據介紹,國產手機在技術、設計、做工方面可謂下足了“血本”。除此之外,在宣傳營銷方面的投入更是不可小覷。比如OPPO手機,在當下流行的娛樂節目中,都可以看到OPPO的身影。但在這種廣告宣傳下,卻是巨額的資金投放,高額的成本帶來的是利潤的遞減。
思格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羅高瞻也表示,國產手機的平均定價較低,低端機利潤微薄,加上彼此間長期價格戰,使得利潤空間壓縮的所剩無幾。當前已經形成的國內手機市場格局在可預見的情況下,近期難以有明顯的調整。
對于國產手機利潤低的問題,此前,華為業務部門負責人余承東曾表示,手機業務仍在盈利,但利潤率非常低,盡管收入超過目標,但華為移動業務未能達成2016年的內部利潤目標。
“提高利潤最好從企業實際出發,做好產業規劃,實現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可以從兩點入手。”羅高瞻認為,一方面,規劃好商業模式,手機帶動品牌,用其他互補產品實現整體盈利;另一方面,打造具備競爭力的手機產品,目前手機市場80%多的利潤被蘋果賺走,要想從蘋果中分一杯羹,就要說服蘋果消費者購買國產機,因此發展個性化的品牌,講好自己的故事,做好技術的提升也是一種方法。
創新與品牌雙管齊下
近日,美國AmericanCustomerSatisfactionIndex(ACSI,美國消費者滿意指數)榜單出爐顯示,蘋果三星的美譽度超高,華為等標榜進軍高端手機的品牌并不在榜單之內,國產手機進軍高端市場可謂任重道遠。
“國產手機當前的高銷量的背后,其實是用低利潤和未來發展為代價的,長此以往,這樣的發展態勢令人擔憂。”曾海偉認為,就國產手機與國外手機區別來說,首先,最大的差距是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其次,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上有待提升。
不言而喻,創新才是推動手機行業發展的動力,而技術創新則是創新的核心關鍵。
據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國外手機有強大的品牌及溢價能力,蘋果公司曾經推出帶有革命性的技術,樹立了品牌。因此,國產手機在加速市場擴張的同時,也要提升品牌及其溢價能力。
此外,羅高瞻表示,手機個頭不大,但涉及的零部件非常多,其行業供應鏈產業很龐大。其中,主芯片、存儲、屏幕是手機核心的三大器件。中國生產手機屏幕行業較成熟,國內廠商早已經為蘋果提供屏幕;主芯片方面,中國尚奮力追趕階段,但離市場霸主地位仍有很大距離,存儲方面,則還處于早期跟隨階段,市場基本被外部品牌壟斷。
值得一提的是,渠道不僅掌握著流量,而且還掌握著終端消費者,渠道商為推廣手機品牌銷量起得了極大的作用。
“品牌廠商可以在自建渠道方面多下功夫、做創新。”羅高瞻表示,一方面可以掌握終端市場需求,及時改進機型產品;另一方面可以進行全渠道運作,線上線下和運營商都集體為品牌和產品銷售共同造勢,品牌才有可能成功。(梁文艷 王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