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綜合發展指數解讀-分地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發展指數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次發布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綜合發展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研究報告從規模效益、服務支撐、成長創新和發展環境四個方面對各省市(西藏暫未納入統計范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評價。報告顯示,2016年,分地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發展指數最高76.73分,最低61.55分,平均65.80分,均值以上省市10個。以下為詳細解讀:
產業從東向西呈梯次發展格局
從2016年綜合指數得分看,位于東部地區的廣東、北京、浙江、江蘇、山東、上海領先優勢明顯,指數得分遠高于其他省市,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領先力量。其中,廣東、北京、浙江、江蘇排名穩定,連續三年分列前四名。東部地區經濟實力雄厚,人才技術密集,既擁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的巨大市場需求,又具備優質的產業發展要素資源,形成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東部相對集聚的格局。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陜西指數得分差異相對較小,每年排名略有變動,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內蒙古、江西、廣西、海南、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指數得分相對較低,以西部地區為主,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潛在力量。
東部和西部地區呈“兩頭快速增長”態勢
與2015年相比,指數增長較快的省市有浙江、廣東、北京、天津、黑龍江、四川、江蘇、內蒙古、山東、吉林和福建,指數增速均超過3%,其中浙江最快,達5.8%。可以看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呈現“兩頭高速增長”態勢:一方面,東部地區產業集聚效應凸顯,集群內產業內生發展動力強勁,促進地區內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高速增長。受京津冀協同一體化加快推進影響,天津軟件產業指數排名比2015年提高7位,其中2016年1-11月,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對津、冀共投資129次,同比增長48.3%。另一方面,一些西部省市緊抓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變革機遇,結合自身優勢,從無到有地培育和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有望實現跨越發展,2016年內蒙古成為繼貴州之后的西部地區第二個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區,產業排名比2015年提高5位。
東部地區引領產業成長創新 中西部地區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廣東、浙江、山東居于各省市成長創新指數得分前三位,在創新能力、新業態發展、大企業培育、產業集聚以及國際化方面綜合實力較強。以山東省為例,在工信部發布的2016年(第15屆)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名單中,海爾、浪潮、海信位居前五。湖北、湖南、內蒙古、重慶等中西部省份成長創新指數得分較高,在成長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均高于在總指數中排名,顯示出較高的產業發展活力,湖北、重慶軟件產業研發投入強度均超過9%。
各省市產業發展特色鮮明
北京、廣東軟件產業全面發展,各項實力均處于較高水平,規模效益、服務支撐、成長創新、發展環境指數得分都在70以上。江蘇嵌入式系統軟件、工業軟件和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服務增長突出,對國民經濟的服務支撐作用凸顯,服務支撐指數位居各省市首位。重慶市成長創新能力和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帶動產業規模和服務支撐能力加快提升,2016年重慶市軟件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成為全國第13個、西部第3個邁入千億軟件產業的省級行政區。(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