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來,我行投貸聯動探索基本完成,商業模式基本走通。”在華瑞銀行行長朱韜看來,商業銀行發展投貸聯動業務的目標并不是成為一家專業的投資機構,而是成為銀行傳統信貸業務的有益補充。
(圖片來源:互聯網)
華瑞銀行的探索是我國投貸聯動首批試點的一個縮影。去年4月,中國銀監會等三部委發文,鼓勵和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投貸聯動業務試點。開展試點一年來,在長三角地區,投貸聯動首批試點銀行“小步快跑”,在嚴控風險的同時,積極推進這一新興業務模式。
盡管試點時間不長,但是部分試點銀行已有斬獲,個別投貸聯動項目進入退出期。專家和銀行業內人士指出,投貸聯動業務是銀行優化多元化收入結構的一條路徑,且長期收益可期。通過傳統信貸和投資業務的互動,扶持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企業,有助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青睞“硬科技”
基因科技、運動傳感器技術等在常人眼中頗為晦澀難懂的高科技、硬科技項目最受銀行青睞。朱韜表示,此類項目最符合監管層推動投貸聯動試點的初衷:以科技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推動金融與技術的正向交互。
“我們對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相當有自信,但是在初期融資時遭遇了一些困難。與華瑞銀行的合作可以說是機緣巧合,成為其投貸聯動的客戶,加速了我們發展、壯大。”談及與華瑞銀行的合作,遠基因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張江立感慨頗多。
張江立表示,遠基因在成立之初獲得業內多位知名投資人的天使輪投資,并于2016年獲得禮來亞洲基金領投的1.3億元A輪投資。但是,生物醫藥科技領域的創業企業,現有產品的量產推出、新技術的研發臨床測試,以及相關產品申報CFDA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傳統信貸較難介入,資金需求更多依賴股權融資。
“在進行B輪融資時,華瑞銀行科創金融業務團隊積極與我們團隊接觸,在充分了解了遠基因發展歷史、管理團隊、技術能力、目前經營狀況,以及未來發展設想后,雙方在業務合作模式上一拍即合。”張江立說。
經過近3個月的行業調研和盡職調查,華瑞銀行對遠基因的經營團隊綜合能力、業務模式可行性、核心技術價值、現金流創造能力、后續股權融資能力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對該項目進行專業化評審,最終為遠基因提供了6000萬元無抵押、免擔保的綜合授信方案。債權融資配合股權融資將有助于遠基因進一步擴大研發,加快推進腫瘤診斷及個性化治療相關新產品的上市。在給予遠基因債權資金支持的同時,華瑞銀行對企業的信貸資金流向、每月用款限額等進行了明確,來降低可能引發的盲目急速擴張風險。
收益需著眼長遠
據了解,投貸聯動試點落地一年多,各試點銀行、試點地區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前進,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例如,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上海轄內機構投貸聯動貸款余額為46.5億元,較2016年念末增長78%。
“短期內,投貸聯動業務不可能立即看到收益;長期來看,‘投’這部分的收益是有限的,銀行應看到‘投’帶來的其他業務機會。”朱韜表示,目前該行投貸聯動業務中,已有個別項目進入退出期,具體細節正與企業商議。“我們要做的是與每一家標的企業充分溝通,并堅持市場化原則,著眼長期收益。”
上海銀行副行長黃濤認為,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必須著眼長期收益,上海銀行的策略是“以貸為本,以貸帶投,以投補貸,投貸聯動”。“銀行在投貸聯動方面應該發揮‘貸’的優勢,目前我們對于‘投’的比例都控制在5%左右。”
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看來,投資業務風險相對較高,不確定性大,且回報期長。“投貸聯動業務分好幾個層次,在初期銀行仍是以傳統信貸為主,獲得的回報相當有限。做深層次的、真正意義的投貸聯動業務則考驗銀行篩選企業的能力,這部分的收益一定是長期的,不可能馬上變現。而且有可能是幾百倍收益,也有可能全部虧掉。”
曾剛指出,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投貸聯動業務是優化多元化收入結構的一條捷徑。通過投貸聯動,銀行與企業之間可以建立更好的、長期的合作關系,而不僅僅是融資關系。
下一個“硅谷銀行”在哪里
前有實踐成績,后必有來者躍躍欲試。浙江銀監局表態,引導銀行業積極穩妥開展科技金融創新試點工作,并向中國銀監會積極爭取投貸聯動試點資格,引導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開展“股權投資”業務,用投資收益抵補貸款風險損失,為科創企業提供持續資金支持。
銀行躍躍欲試,皆有打造“中國版”硅谷銀行的勁頭。那么,誰有望成為下一家硅谷銀行?作為探索投貸聯動的先驅,美國硅谷銀行與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變身成真正立足并服務于硅谷的銀行,一舉成為目前全球最成功的科技銀行。目前,美國硅谷銀行已經發展為硅谷銀行金融集團,包括硅谷資本、硅谷證券、硅谷私人客戶服務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形成了企業存貸款、資產評估、投資咨詢、創業輔導為一體的金融服務鏈。其中,中小企業和風投基金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項目的收入占了整個集團的70%左右。
“必須看到的是,美國有幾千家銀行,也只孕育了一家硅谷銀行。一是投資業務不是銀行的本源業務,二是客觀上沒有太多可投資的企業。”曾剛直言,即便在歐美發達市場,銀行進入投資業務領域的監管都非常嚴格。因此,投貸聯動業務注定是一類小眾業務,不可能成為銀行業務的“標配”。
曾剛認為,“中國版”硅谷銀行大概率是服務于有科技創新基礎的國家級園區,為其中的高科技企業提供服務的銀行。除了地利優勢,“中國版”硅谷銀行還必須具備其他要素:一是懂得與股權投資機構合作,二是積極培養自身投資基因,三是加快開發適合科創企業的產品。除了融資服務,還可以為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而這些都是中資商業銀行缺少的。
要成為“中國版”硅谷銀行絕非易事。曾剛認為,目前國內大多數銀行缺乏開展投貸聯動業務的條件,因此不能盲目跟風,必須有序推進,避免潛在風險。“預計接下來監管部門只會在局部地區、個別銀行開展試點,通過信貸和投資互動,扶持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企業。”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建議,在具體展開業務時,銀行要避免大包大攬,而是深耕于某幾個具有發展前景、政府支持的高新行業,以優厚的激勵與報酬從實業界挖角專業人才,建立技術團隊。除人才這一重要因素外,銀行也可以在投貸聯動業務開展時增加相應的協議。例如,要求被投資企業在銀行設立基礎賬戶,監控其現金流是否充足,并在項目中期建立跟蹤和止損機制,一旦發現下降到警戒線,馬上止損退出。或者更為直接地,如與硅谷銀行一樣,要求企業將其定為債權人清償第一順位。
談及投貸聯動“退出難”問題,李奇霖認為,當前難之根源在于兩點:一是市場建設問題,包括股權交易與股票上市等,由于中美市場發展程度不同,這一點美國硅谷銀行可能具有先天優勢。二是未來企業的發展前景。“挑選出良好的企業能在固有的市場制度下提高IPO、‘新三板’掛牌與股權轉讓的成功率,這一點有賴于銀行眼光,即人才問題。”(陳瑩瑩)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