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滴滴打車的興起,“共享經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當前,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器、共享唱吧(KTV)、共享按摩椅、共享籃球等各類共享經濟模式已經相繼出現,掀起了
共享經濟熱潮。一批獨角獸企業也在這波熱潮中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互聯網)
然而,伴隨著共享經濟的興盛,一些負面消息也接踵而來。共享電單車“小鹿單車”日前正式宣布退出北京市場,開始回收其在北京地區的車輛;在共享單車領域,小藍單車、酷騎、小鳴單車則陸續曝出押金難退、資金緊張等問題;共享充電寶企業樂電LeDian、河馬充電、泡泡充電、小寶充電等企業也已悄然退出市場。業內人士表示,共享經濟項目能否成功要看是否符合用戶需求,同時還要探索有效的盈利模式。
喧囂過后市場開拓問題顯現
“從眾籌起步,在北京大學實驗成功以后,逐漸推廣到北京的22個學校,再到全國200多個高校,OfO只用了一年的時間。而今,OfO還走出國門,為全球9個國家,170個城市提供了服務,在平臺上連接了超過800萬輛共享單車,累計提供30億次出行服務。”講起自家公司的發展史,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于信臉上透著一股驕傲。
也許正是通過OfO讓人看到了共享經濟背后的巨大蛋糕。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共享經濟經歷了迅猛的爆發期,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器,分答、知乎,教育分享、醫療分享等各種各樣的共享在共享經濟的舞臺上百花齊放。而共享項目單車更是掀起了上游供應商的集體瘋狂。據統計,一度有70余家企業從事共享單車項目。共享單車還與移動支付、網購、高鐵一起,被稱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然而,“捧得越高,摔得越慘”。今年,全國十余個城市宣布停止共享單車新車投放,隨著市場競爭的變化和政府監管的收緊,共享單車被澆了一盆冷水。行業數據顯示,今年4月之后,除了摩拜、OfO之外,就再沒有共享單車企業獲得過新的資本融資。
縱觀其他共享領域,共享充電寶已有樂電LeDian、河馬充電、泡泡充電、小寶充電等企業陸續退出;共享唱吧(KTV)也被爆料遭人冷落,在商場淪為消費者小憩的休息場所;共享雨傘在一陣喧囂過后,其發展也受到了限制,單一項目市場開拓困難的問題開始顯現。
探索有效的盈利模式成關鍵
共享經濟領域出現的這些現象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共享經濟到底怎么了?
“這個時代已經變了,需要的是管理、運營、資源的再分配。”洪泰創新空間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勝江對此表示。以共享單車為例,王勝江認為,最關鍵的問題不在于多少車被損毀,而在于現在所采用的模式能否盈利。“如果投資人的資金斷掉了,共享項目還能否進行下去?這是很多共享創業者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其次還要思考你所經營的項目是否是剛需。”
事實上,一年多前,當共享單車接過網絡約車的風口接力棒后,這一行業的“燒錢”廝殺與當年網絡約車的資本拼殺相比,就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競爭早期,大量共享單車企業就大舉補貼、打免費牌,不甚樂觀的騎行費用與沉重的運營成本之間的反差越來越大。環顧所有已經倒下的共享單車企業,幾乎均是因為資金難以為繼。而共享充電寶等領域企業的失敗,在業內人士看來,很大程度上與剛需這一訴求背道而馳,沒有找到有效的運營模式有關。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沸點資本合伙人姚亞平表示,一項共享項目能否做成功要看是否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如果一開始就在模仿、跟進,那就很難成功。目前,共享單車領域,摩拜、OfO兩家企業已經占據了行業95%以上的市場份額,留給其他企業的機會已經不足5%,成功的可能可想而知。
而跳出單個領域,縱觀整個共享經濟行業,優客工場創始人、董事長毛大慶認為,共享經濟前進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行業發展規范、公共服務、政策環境、保障措施四個方面。如果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都能得到很好解決,共享經濟的發展將會更加平穩快速。
幾乎所有行業都將被滲透
毛大慶表示,我國有著發展共享經濟的獨特優勢與基礎。據悉,目前我國有接近9億的4G用戶,有著10.5億部智能電話,移動支付用戶在2016年12月就超過了5億人,移動支付交易額是美國的50倍。在國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前提下,更加激發了很多利用共享經濟理論而不斷產生的新的模式創新和新的技術創新。“互聯網+”等大量政策的出臺,也更進一步地激發了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
據悉,在推動共享經濟不超過三年的時間里,已有超過1000家以上的非金融類平臺,近百家估值超過一億美元的共享經濟企業,市場的交易規模在2016年年底超過了3.45萬億,共享經濟的參與人數超過了6億人,共享經濟參加服務人數6000萬人,直接帶動的就業將近600萬人。
全球280多家獨角獸企業,我國占1/3還要多。在我國這些獨角獸中,共享經濟企業的估值與企業數都占了我國的獨角獸企業總數的1/5以上。
“我國的獨角獸企業里面有一大堆都是共享經濟領域產生的,這是我國獨步全球非常重要的背后推手所產生的。”毛大慶表示,共享經濟是在全球資源錯配和低效使用背景下的大勢所趨,也是讓人類越來越強大的重要的推動力。共享經濟在我國有著強大的內生動力、內需力和外在的驅動力。共享經濟正在向各個領域滲透,未來在互聯能力更強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
行業和領域都可能會被共享經濟滲透。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和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未來幾年分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分享經濟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將攀升到20%左右。(記者 崔彩鳳)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