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從共享充電寶到共享雨傘……"共享經濟"一詞曾一時風頭無兩。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催生了眾多新業態、新模式,也滿足了人民群眾便利生活的需求。然而,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產生了一系列新問題,如今曾經炙手可熱的共享單品或日漸稀少,或消失不見,共享經濟退潮了嗎?
進入調整期
國際商報記者實地走訪城市交通樞紐和人流密集的大型商超外圍廣場發現,曾經共享單車"車滿為患"的路面如今看起來空曠了不少,不僅單車數量明顯減少,而且擺放也更加有序。
一位剛從地鐵站出來正在掃碼解鎖共享單車的小伙子對國際商報記者分享了他的體驗。"共享經濟應該退潮了吧,畢竟過去泛濫成災的共享單車現在已經不那么多了。原來我還看到過很多共享汽車,現在幾乎看不到了。"小伙子還表示,雖然共享單車曾經遍地都是,但損毀嚴重,要找到一輛可以正常騎行的單車往往要試四輛車以上。現在共享單車雖然從數量上來看是少了,但找到可用單車的幾率反而高了。"共享經濟是否退潮問我算問對人了,之前我都想轉行去組裝自行車了。"一位正攜妻女在某奧特萊斯逛街的趙先生幽默地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自己家住天津市武清區,和妻子都是從事手機組裝行業的。武清區王慶坨鎮有"中國自行車第一鎮"之稱,曾因生產共享單車而遠近聞名。共享單車"火"的時候趙先生曾和妻子商量也想改行進入共享單車行業,而現在很多做共享單車的工廠不是關停就是倒閉了,趙先生感嘆當初幸好沒有盲目跟風。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表面來看,共享經濟的確是退潮了,從市面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逐漸減少的"曝光率"就可以看出端倪。另外,從共享經濟這兩年的投資項目數量和創業、投資、并購、企業經營狀況等多項指標來看,確實少了也差了很多,同時,共享經濟模式受到的監管也日益嚴格。
市場有需求
盡管從市場表現來看,共享經濟已開始退潮,但仍有消費者對共享經濟的前景充滿期待。"退潮倒沒有完全退潮,但不可否認的是熱乎勁兒過了。共享單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具體表現在車少了、退押金的人多了、騎車的人也少了。"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姜先生表示,自己仍堅持認為,共享經濟的生命力還是有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是道路有些曲折。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巡視員伍浩日前也曾表示,任何行業都有起伏波動,特別是新興產業、新生事物都存在不確定性,要以審慎包容的態度對待。
"看起來好像是退潮了,共享單車等共享商品的投放沒有那么多了,可隨著管理更加規范,我覺得共享經濟還會進一步發展。"在退休多年卻依然緊跟時代潮流的李阿姨看來,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人們出行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市場有需求,行業有前景。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日前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中的數據也印證了上述觀點。
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達49205億元,同比增長47.2%。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共享經濟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報告預計,未來,共享經濟也將從起步期向成長期轉型,共享產品和服務的領域會越來越廣;民生關切、痛點明顯、市場需求大的農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有可能成為共享經濟的新"風口";量身定做的共享經濟監管制度將成為大勢所趨;共享經濟與信用體系的雙向促進作用將更凸顯。(作者:王旭光)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