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力實體經濟增值和增智 AI要深挖現實需求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2-05





      人工智能(AI)如何幫助實體經濟振興?如何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在這場人工智能的大潮中,IT公司如何轉型找到自己的定位?在AI時代IT企業創新的方法與過去有什么不一樣?1日前,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給出了英特爾的答案。
    AI
    (圖片來源:互聯網)
      楊旭表示:這一輪AI浪潮之所以令人振奮,因為它能夠給實體經濟帶來“增值、增智”,而且已經讓人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人工智能是一場馬拉松長跑,要想在這場馬拉松長跑中成為取勝的選手,跑法與過去大不一樣。
     
      增值增智關鍵是深挖需求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這一輪人工智能的關注效應是因為AI與人下下棋、AI陪人聊聊天方面的突破,帶來了諸多可炒作的事件。但楊旭認為,這一輪AI浪潮的到來,更多是因為它對經濟和產業所帶來的顛覆性影響,給實體經濟“增值、增智”,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楊旭以家電制造業為例,講述了AI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故事。
     
      眼下家電制造企業最大的挑戰是市場飽和。每一個家庭采購了冰箱、電視、洗衣機之后,不可能在短期內頻繁更換添置新的設備,在市場從城市轉向農村、海外市場也趨于飽和之后,如何挖掘新的增長和增值空間成為最大挑戰。去年英特爾與美的合作,在冰箱上加裝傳感器,冰箱實現智能的同時,能夠對冰箱內食物進行實時監控,比如雞蛋、牛奶少了,它能夠提示添加,甚至可以實現與超市等食品供應鏈整合,帶來家電企業新的增值空間。事實上,消費者需要放心、安心的食品,大的家電巨頭包括美的、海爾等,眼下正在推動食品生態鏈的上下游整合,深入到畜牧業、農業等更上游,獲得高質、高效、低成本的食品,與其智能冰箱構成完整的新生態鏈,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家電制造企業由此轉型成為“制造+服務”的企業,獲得了新的持續增長空間,這個方向讓家電制造企業的路越走越寬。
     
      而這個故事的核心,需要精準把握的客戶需求。要精準獲消費者實時消費需求,離不開數據,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冰箱的智能化需要傳感技術、傳輸技術,需要大數據分析技術,與超市、農場、牧場等整合,需要云與供應鏈技術,有了這些技術,制造企業才能夠快速而自動化、智能化地提供優質食品供應服務。
     
      在楊旭看來,不僅僅是家電行業,在每一個行業都有利用AI來獲得“增值”和“增智”的巨大空間。而且這些事情的實現,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遙遠。為此他談及了汽車產業,目前很多觀點認為,自動駕駛會是人工智能最大的風口,自動駕駛描繪了美好前景,但是要實現這個前景,無論是技術成熟還是法律法規完善、社會倫理道德以及人們的接受,都需要時日。但楊旭認為,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有一個演進的過程,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會從輔助駕駛到自動駕駛一步步往前推進,眼下輔助駕駛就有很大的應用空間。調查現實引起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疲勞駕駛,如何實時提醒和警示疲勞駕駛的司機,前端撞車警示技術和偏向LDW警示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些都是輔助駕駛技術的一部分。國家要求明年將在大客車和貨車上必須加裝該技術,要讓AI為實體經濟“增值”、“增智”。“關鍵是要從眾多復雜的行業里探索到更深層的需求,找到產品之外過去想不到的增值的空間。”楊旭說,推進AI在行業中的應用要找到行業的痛點和更深層次的需求點,在冰箱領域,消費者對冰箱更深層次的需求點是安全、可靠、質優、價廉的食物獲得;在交通領域,國家需要減少交通事故,解決大卡車、大貨車的疲勞駕駛問題。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制造業的快速成長,未來中國制造業的轉型需要在‘增值’和‘智能’上做文章,利用數據、釋放數據價值來完成制造+服務的轉型。”楊旭說。
     
      端到端AI能力是競爭焦點
     
      AI是否是顛覆性的技術?IT企業在AI時代如何轉型?AI時代的企業創新與過去的PC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什么不同?
     
      AI是顛覆性的技術,答案是一定的。楊旭說:“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安迪·格魯夫曾提出‘戰略策略轉折點’的觀點,每當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個階段、到了戰略轉折點,能夠把握好這個技術方向的公司會往上走,沒有抓住方向的公司會往下走。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是這樣一個戰略技術轉折點。”
     
      在過去的IT時代,無論是處理辦公數據還是提高辦公的效率,都沒有人工智能時代那么復雜,所有的產品都是標準化的。在全球任何地方購買電腦零部件組成裝成電腦,或者直接購買電腦,裝上微軟操作系統,裝上應用就可以用。它是一個標準的平臺,軟硬件廠商只要按照PC標準做,裝上就能用。
     
      楊旭表示,人工智能有兩個地方不一樣的地方:一個是橫向,一個是縱向。從橫向來看,需要進行端到端的數據采集、傳輸和分析,將分析結果進行增值。這需要端到端的技術能力,這也是為什么英特爾最近要進行轉型,收購諸多公司、擴張完善多維度能力的原因。英特爾這幾年在不斷完善局端、云端、傳輸端、終端、邊緣端等全方位的能力。
     
      從縱向來看,需要各種各樣的計算能力來處理不同的數據,不像過去那樣,一個芯片能夠把所有的辦公數據處理完。它需要芯片+算法+各種各樣的工具,再在上面開發各種應用,一層層地實現縱向的合作整合。這與PC時代的信息技術很不一樣。
     
      半導體產業發展到今天,它的形態和技術模式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強調端到端,要把收集能力、傳輸能力、分析能力等集成一起,實現端到端垂直整合。從創新和研發方式來看,技術創新不是“埃菲爾鐵塔式”的研發,一定要在市場上、各種各樣的場景上驗證它的成功。科技創新最好體現的價值就是幫助實體經濟發展。楊旭表示
     
      關于與英偉達的競爭以及CPU與GPU在AI中的不同差異,楊旭認為,GPU更強的能力是在圖形圖像處理方面,圖形處理能力并不是AI的全部,AI的核心是要想人腦一樣思考,人腦中有神經元、凸起等,這也是為什么英特爾要收購Nervana公司,打造神經網絡處理器的原因。(記者 李佳師)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