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虛擬現實)最早被運用在軍事訓練領域,隨后在醫療研究中嶄露頭角。簡單來說,VR在早期只是在專業化的實驗室中應用。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VR游戲和視頻開始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在各大展會上,雖然各個廠商都在爭先展示VR,但無論是設備還是應用內容大都非常雷同,總是逃不出游戲和視頻的“俗套”。
游戲和視頻是VR切入消費市場、吸引眼球的突破口,但它們絕不是VR的全部,甚至眼鏡都不一定是VR的標配。VR是否還有更具價值、更廣泛的用途?近日,VR領域的資深專家,IEEE高級會員、天津理工大學教授羅訓接受了《人民郵電》報記者的采訪,講述了VR在三個你意想不到的創新領域的應用。
重建、編輯和變換城市
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不斷加快,如何更加科學、合理、高效地規劃城市建設,進行舊城改造,打造智慧城市,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傳統的規劃方式是確定數據、建立模型、驗證和優化,對技術人員的要求高,而且費時費力,最終生成的方案與實際仍存在一定誤差。“我們需要變換思路。”羅訓表示,“憑借仿真和虛實融合技術,我們可以很輕松地對城市進行重建、編輯和變換。”
在電影《普羅米修斯》中,科考隊伍通過釋放小型飛行器,很快繪制出山洞的立體地形圖。這種從前在科幻電影里才會出現的應用如今變為了現實。
在天津理工大學200萬平方米的飛行空間,研究團隊第一階段利用8架無人機,對197個目標地面點進行了RTK-GPS精密測量(誤差小于5毫米),并進行了視覺標記。2~3個無人機集群飛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完成了采集任務,對天津理工大學校園進行了快速建模。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團隊將該技術與校園安防視頻進行虛實融合,實現了虛擬校園與實時監控錄像的“合二為一”。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建筑物,路上的行人和車輛都實現了實時仿真。該技術如果應用到平安城市建設中將大有可為。
羅訓表示,對于一個面積為1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城市,目前該技術可以實現4小時快速采集數據,在24小時內完成建模。該技術還能通過仿真建模和模擬災害,對泥石流、危房倒塌等進行災害評估和預防。
用“虛擬人”訓練教育者
中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聽障人群,有2000多萬人存在聽力障礙,其中約11萬是學齡兒童。目前,一些專門的小學和中學能夠為他們提供教育服務。但到了大學,他們就很難繼續接受教育了。VR可以訓練普通教育者,讓他們不用學習手語,就可以教授聽障人士知識。
與聽障人士交流,人們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用手語。但事實上,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讀唇語與聽力正常的人士交流。對于沒接受過手語訓練的普通教育者,他們可能需要注意例如“好吃”和“耗子”這樣的相似詞,盡量用不易產生歧義的詞代替。這需要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但是不可能讓真實的聽障人士陪他們練習。
通過研究分析聽障人士的實際行為,研究團隊用VR技術生成了大量的“虛擬學生”,這些“學生”對教育者的講課方式和效果可以進行實時的反應,從而幫助教育者更好地改進教學方式,為聽障人士服務。
拯救游戲沉迷者
沉迷于游戲而無法自拔怎么辦?傳統的藥物、電擊等治療均收效甚微,現在可以“用玩游戲的方式來戒游戲”了。
是的,你沒有聽錯。基于顏色心理學,研究團隊可以用VR技術將游戲中的顏色很輕松地替換成游戲沉迷者討厭的色彩,從而潛移默化地使其對該游戲產生厭惡感,幫助其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戒掉游戲癮。
沉迷于游戲的少年可能會無奈地表示:“算你狠!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再舉一個應用例子,許多小朋友可能會害怕去醫院,憑借VR技術,我們可以將小朋友喜愛的動畫人物放在與實際的醫院一模一樣的虛擬醫院中,通過在這個虛擬醫院中玩VR游戲,幫助這些小朋友慢慢克服心理障礙。這樣的應用場景還有許多。
VR能否扛過這個“冬天”?
一提到VR(虛擬現實),你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那個極富科技感的眼鏡頭盔。雖然它看上去確實很酷,但長期佩戴無疑會給人帶來不適。對舒適感的考慮先放到一邊,最起碼你漂亮的發型是保不住了。
上一個依賴類似眼鏡設備的是3D技術,同樣需要佩戴眼鏡,同樣會帶給你酷炫的視聽體驗。在2010年前后,3D技術備受追捧,2011年甚至被炒作成了3D普及的元年,6年過去了,顯然從普及的角度來看,3D技術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數3D設備必須借助眼鏡才能呈現3D效果,而且對觀看角度、距離等均有要求。眼鏡成為3D走向普及最大的障礙。
與其頗為相似的VR是否也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呢?2016年被稱為“虛擬現實元年”——這是不是很熟悉的“臺詞”。2017年,VR的發展逐漸趨于理性,甚至出現了市場萎縮、融資遇冷等。好多業內人士吐槽道:“這集我看過。”面對人工智能等新熱點的涌現,VR的光輝歲月到盡頭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但前提是:一方面,VR必須擺脫對眼鏡的依賴,目前一些研究機構正在研發將影像直接投影到用戶瞳孔上的技術,讓用戶擺脫笨重眼鏡頭盔;另一方面,除了游戲和視頻外,要向更廣闊的VR+領域拓展,與各行各業結合,創新更多的VR應用,在行業轉型中尋覓良機,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記者 郭川)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