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夕,國內主流車企大部分公布了2017年業績報告,在這份喜憂摻雜的成績單中,有的賺得盆滿缽滿,有的輸得一敗涂地,兩極分化加劇。
(圖片來源:互聯網)
傳統車企穩步增長
從目前公布的上市車企的業績來看,2017年最賺錢的依然是上汽集團,遠遠超過了其他車企的盈利額。此外,廣汽業績持續穩定增長,吉利強勢崛起成為最大的黑馬,一汽轎車峰回路轉,扭虧為盈成為亮點。
上汽集團公布,2017年實現凈利潤約342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約22億元,同比增長7%左右。企業的良好市場表現為主要原因。2017年全年累計銷量達到693萬輛,較2016年累計銷量同比增長6.8%。相比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在2017年的表現可用“瘋狂”來形容。全年凈利潤相比2016全年51.1億元的凈利潤增長超100%,達到102.2億元,凈利潤的大幅增長得益于銷量增長和產品組合的改善,2017年同比增長63%。廣汽集團預計2017年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人民幣34.5億~53.4億元,同比增加55%~85%,公司全年實現整車銷售23.96萬輛,較上年增長23.8%。
一汽轎車預計2017年凈利潤為2.6億~3.2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同比大增127.25%~133.54%。全年實現整車銷售23.96萬輛,較上年增長23.8%,經營業績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北汽集團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4703.4億元,同比增長近700億元,增幅15.8%;利潤增長14.4%,凈資產收益率6.8%,同比增長0.6個百分點。東風公司2017年共計銷售汽車412.1萬輛,實現銷售收入6310億元,銷售額同比增長10.2%,利潤同比增長7.8%。力帆股份預計2017年營業收入同比將增長10%以上,凈利潤增加6000萬元到1億元,同比增長72.64%~121.06%。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系非經營性損益的影響,轉讓子公司獲利,抵消部分虧損。
另外,中國重汽預計2017年凈利潤為8.365億~10.04億元,同比增長100%~140%,主要是重卡行業需求增大,產銷量同比增幅較大。小康股份預計去年凈利潤為7億~7.35億元,同比增長36%~43%。金龍汽車預計今年盈利4.6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仍有2.6億元。金杯汽車預計2017年凈利潤為1億元,同比增長147.98%,將實現扭虧為盈。曙光股份預計凈利潤為4.9億元左右,同比增加429%,2017年皮卡產品獲利能力的提升,帶動經營業績的改善。
補貼退坡利潤下滑
新能源補貼曾是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最大推手,但是如今補貼退坡致使利潤下滑,眾多新能源車企呈現“增產不增收”。
中通客車業績預告稱,2017年的凈利潤預計為1.7億~2.3億元,同比去年下降70.98%~60.75%。原因是2017年國家新能源客車補貼標準大幅減少,受此政策影響,公司產品毛利率下降幅度較大。福田汽車的業績預告中也同樣顯示了補貼退坡對企業經營業績帶來負面影響,預計2017年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將減少3.96億~5.1億元,同比下降70%~90%。江淮汽車2017年預計凈利潤較上年同期減少6.77億元,同比下降約5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較上年同期減少8.55億元,同比下降101%。主要原因是2017年乘用車銷量大幅下降、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安凱客車預計全年凈利潤為-2.55億至-2.30億元,上年同期為5135.07萬元,同比下降596.59%~547.9%。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政策影響,客車銷售大幅下降。
新能源汽車的行業龍頭企業比亞迪更是在2017年的中期業績和第三季度業績中已顯示出增長乏力的現象。2017年半年報和三季報中,比亞迪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23.75%和23.82%。其中扣非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逾4成。比亞迪預計,2017年的凈利潤40.40億~42.90億元,同比將下降15.09%~20.03%。
另外,長城汽車預計2017年年度營業總收入為1011.6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25.54億元,同比增加2.59%;凈利潤為50.3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55.16億元,同比減少52.28%。天津一汽夏利2017年度業績預告稱,全年凈利潤實為虧損,虧損金額在16.05億~16.85億元之間。虧損原因是產品結構調整尚未完成,現產品的產銷規模低,盈利能力較弱。江鈴汽車實現營業收入313.46億元,同比增長17.69%,營業利潤1.27億元,同比下降86.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9億元,同比下降47.65%。海馬汽車發預計2017年凈利潤-10.40億至-9.40億元,同比下降551.72%~508.29%。
自主品牌車企利潤低
梳理上市車企2017年度業績預告可以發現,在目前市場現實環境中,不乏有上汽、廣汽、吉利等業績上揚的優秀企業,也有類似于一汽夏利、海馬等利潤低點徘徊的企業。其在2017年的業績走勢,與主營業務的表現息息相關。從吉利凈利潤大增100%,到海馬和夏利暴跌5倍和10倍,兩極分化的趨勢進一步強化,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結合中國車市宏觀微增的背景,從上市車企的業績預告中,已不難在競爭的硝煙中嗅到淘汰的臨近。
另外,上市公司年報不能只看凈利潤,分析盈利狀況還要結合汽車產銷業績,單車利潤更能體現一個車企的盈利能力。在以上這份喜憂摻雜的成績單中,更多地看到了中國車企與跨國巨頭的差距。2017年中國車企單車利潤最高者為吉利的8160元和廣汽的7020元。由于跨國車企還沒有發布2017年數據,暫時以2016年業績作為參考,日本豐田2016財年(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凈利潤為人民幣1331億元,單車利潤約合人民幣1.33萬元。這還是在日元走強不利于豐田出口業務的前提下取得的成績,往年豐田單車利潤甚至能達到1.5萬元以上,比吉利和廣汽幾乎高出一倍。
另一家巨頭大眾汽車集團,2016年營業利潤146億歐元,不過由于“排放門”的特殊項目,稅后利潤僅53.79億歐元。如果不計特殊項目,大眾單車利潤也接近人民幣1萬元。而反觀國內車企,規模效益最大的上汽集團單車利潤也僅4934.9元;迄今為止,只有長城汽車在2016年巔峰時期達到單車利潤1萬元的水平。2017年長城汽車利潤腰斬,則再難觸及單車利潤萬元大關。因此,盡管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但品牌溢價不高,單車利潤水平不足,拖累了壯大和上升。不難看出,相比跨國車企,中國車企的單車利潤還有待提升。企業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沒有利潤的增長是一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因此,中國車企亟需補齊這塊短板。(李永鈞)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