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東部地區人力、土地、資源等要素成本上漲,加工貿易企業正在加速轉移,這讓中西部地區展開了一場“爭奪戰”。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認為,產業轉移深入推進,為中西部地區擴大開放和推動改革帶來重大機遇。中西部地區應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機遇,擴大開放,多措并舉,加速承接產業轉移。
鳳凰加速內陸飛
“國際國內產業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從沿海向內陸的產業集群式轉移趨勢明顯,江西有基礎、有條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熱土。”江西省商務廳廳長王水平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產業轉移的步伐早已邁開,江西各地正憑借緊鄰“長珠閩”地區和中部地區資源要素優勢,加速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贛南地區打造了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形成了以贛州主城區為核心,以贛州“三南”地區至廣東河源、瑞金興國至福建龍巖產業走廊為兩翼的空間布局,壯大電子信息、輕紡、家具、玩具四大傳統產業,突出稀土和鎢新材料及應用兩大特色產業,培育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產業集群、機器人及工業控制兩大新興產業;贛中地區打造吉泰工業走廊,也在以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等平臺為依托承接產業轉移。
王水平介紹,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江西和“長珠閩”地區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經濟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已取得“五個80%”的顯著成效:江西引進的省外項目資金、引進的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出口的貨物、來江西旅游觀光的游客、江西外出創業就業人員均有80%以上來自、去往或通過“長珠閩”地區。
這并非個案,中西部其他地區也在加速承接產業轉移。安徽省商務廳廳長張箭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說,安徽具有沿江近海、居中靠東的區位優勢,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承接產業轉移有四大機遇:一是國家開放政策;二是區位交通改善;三是重大開放平臺建設;四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山西省大同市市長武宏文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說,大同正在轉變“煤都”傳統動能,以加速承接沿海等發達地區加工貿易產業轉移作為全面擴大開放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關鍵突破口,承接了一大批來自京津冀地區的大型企業。
開放筑就鳳凰巢
商務部部長鐘山在今年兩會期間明確指出,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外向型產業轉移,加大西部開放力度。
產業轉移正為中西部地區開放發展,發揮后發優勢提供動力。數據顯示,去年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45%左右,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額同比增長22.5%,增速領跑全國,但占全國的比重只有6.4%;外貿進出口占全國15%,發展潛力非常大。
王水平透露,除了政策、趨勢和區位優勢,江西在加速采取新舉措推動開放步伐,培育新優勢,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一是推動城鎮化步伐,釋放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二是加速集聚功能性平臺、基礎性通道等開放要素,增強承接能力;三是加速走出去,“江西路”“江西橋”“江西機場”“江西電站”“江西大壩”“江西醫院”“江西水井”等遍布世界各地,為全球化布局的企業提供了廣闊舞臺;四是集聚改革和開放動能,加速理念、體制機制改變,為企業釋放改革紅利和政策紅利。
張箭告訴記者,安徽將加快形成高端化的開放產業,著力構建高質量的開放格局,全力打造高水平的開放平臺,同時積極創建自貿試驗區,創新完善高效率的體制機制,通過推動改革和開放,凝聚新動能,加快吸引東部地區產業轉移。
武宏文表示,大同除了改革和開放,還將采取三大舉措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一是產業集聚,打造產業鏈集群,推動產業鏈招商,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二是花重金吸引人才,提供優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研發人才加入大同;三是加快補上金融等要素短板,為項目落地鋪平道路。(吳力)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